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簡短總結6篇精選,希望大家閱讀之后有所收獲。
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篇1
最后一分鐘是新課程中人教版五年級的教材,是一篇閱讀課文。這首詩韻律優美,情感豐富,適宜朗讀品味。但是詩歌象征意義強,并且含有歷史典故,學生在理解上有難度,因此在課前引導學生搜集資料,了解香港的歷史,回歸的背景。
本以為有了背景資料的補充,學生對人本應該能夠理解了,朗讀起來困難應該是不大的。但是詩中比喻、象征、用典的描寫方法,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挑戰。學生學起來有些含糊不清,感覺學生進入不了狀態,于是我又將背景與課文結合起來講,發現學生感受好多了。通過學生的朗讀,感悟到他們掌握得比較好,但是對于疑難詞句理解的還不夠到位。為此,我挑了詩歌中的一句話“最后一分鐘,是旗幟的形狀。”學生不是都能說出這句詩的含義。我感覺學生還是理解不透。于是,讓學生仔多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嗎。因此我結合詩歌內容引導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抑揚頓挫;即注意小節之內以及小節與小節之間的停頓;向學生明確:有的詩句讀的語氣要高昂,有的詩句讀的語氣要沉重;有的要讀得堅定有力等等。還為了激發學生讀的興趣,我又讓學生進行小組間的比賽讀、評議;找差距等,進行讀的指導,達到讀的目的,也促使學生對詩歌進一步理解,學生讀的很賣力,也很激昂。
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篇2
整首詩語言凝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熱烈,作者那沸騰的熱血與奔騰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之中了。教學詩歌,朗讀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梁。可以說,朗讀猶如學生領會課文主旨的指揮棒。所以,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各種朗讀法:利用初讀,逐節理清文章脈絡;運用細讀,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讀,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啟用熟讀,把詩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語言文字融為一體,牢固地保留在頭腦中,積淀語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畢竟這一歷史事件學生還是比較陌生,大家對很多地方還不理解,有的同學就提出“‘被撕碎的歷史教科書,第1997頁上,那深入骨髓的傷痕,已將血和刀光鑄進我們的靈魂。’中的‘1997頁’是什么意思?”,還有的同學提出“呼喊一般是大聲地叫,為什么詩中卻說‘輕輕地呼喊’呢?”也有的同學問“為什么說‘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呢?不是自相矛盾嗎?”不得不佩服同學們質疑的能力,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不就正好體會了了香港回歸祖國后,全國人民無比激動無比自豪的心情,不就正好回顧了香港的屈辱歷史,不就展示了全國人民對香港回歸祖國的熱烈歡迎和對香港美好未來的深情祝愿嗎?一切要解決的問題都因學生提出的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決,可見,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如果學生在質疑后能想辦法釋疑那就更好了。
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篇3
選取上這課,確實費了不少心思。首先感謝同年級的靳、彭兩位老師,從備課開始就給我出主意,不厭其煩地聽我一遍一遍的改思路。
《最后一分鐘》是一首詩,描述了香港回歸時人們激動、興奮的情緒,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那里面涉及到超多的資料,香港回歸時的交接儀式,香港的歷史,以及香港的發展。學習這課,需要學生借助資料明白詩句表達的情感。這是個難點,一是資料太多,學生沒有閱讀興趣,而是怎樣把資料與資料結合起來,學生還很模糊。
我翻看了很多關于這課的教學設計,都是兩課時,我只有一節課的`時刻展示,就不能把所有地東西都放在課堂上講,課前預習務必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前,我播放香港回歸的整個過程給他們看,以及講鴉片戰爭的歷史事件、給學生看《南京條約》的資料,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這課的欲望,并讓這些事件觸動學生的情感神經,讓他們有感而發。從課堂上學生的發言來看,學生對詩句的感悟還是比較深刻的。
這節課以讀為主,讀書的時刻花得比較多,但是我沒有很好地指導朗讀,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的時候,就應讓學生帶著這種情感朗讀詩句,但是我沒有抓住生成的資料,指導學生有效地朗讀,是個遺憾,將在今后的教學中鍛煉自己敏銳的眼光,及時捕捉生成的資源。
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篇4
(1)詩歌教學一直是我想認真揣摩的一個教學切入點。
從《山城的霧》《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再到這次的《最后一分鐘》,我進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嘗試。教學中,我力求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訓練中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電化教育創設情趣。一張香港回歸的震撼人心的畫面,一段教師聲情并茂的旁白,把學生引到了1997那個刻骨銘心的一分鐘,孩子們也明白了這一分鐘的珍貴,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強烈。這樣一來,學生的閱讀興趣大大提高,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讀貫穿始末。
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梁。橋的一頭是課文,另一頭是學生。讀著讀著,沿坡討源,據文入情,神游其中,增進理解。可以說,朗讀猶如學生領會課文主旨的指揮棒。在教學中,利用初讀,逐節理清文章脈絡;運用細讀,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讀,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啟用熟讀,把詩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語言文字融為一體,牢固地保留在頭腦中,積淀語感。
3、選擇課外閱讀。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當豐富。在課前預習設計上我并沒有讓學生的情感有所側重,而是就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進行收集。課堂上,學生收集的豐富的課外資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課外資料閱讀在教學中的作用相當大,精神營養豐富,道德質地醇厚,感情成分飽滿,適合時代需求,使孩子們真正感受假、丑、真、善、惡、美,陶冶學生情操,增強進步意識,提高學生素質。
但是教學只有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才能發現理論與實際的磨合口。課上完,細節的思索卻不斷。
1、孩子對香港的過去和一分鐘的體驗了解甚少,特別是農村的孩子缺乏收集資料的渠道,所以在設計導語的時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課外資料,加深孩子對香港的印象。所以上課時是否會感覺課堂上教師的導語過長,教師的語言過多?
2、對于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難,作為教師,我都讀了教下10遍。我想,逐字逐句推敲反而會破壞文本的整體意味。對于五年級的孩子,我認為對香港過去的痛苦和這最后一分鐘的激動能有迷糊的印象就達到了我想要的目標。因此,我重點抓第2、3小節,用板塊對比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這樣的目標設計,是否會淺化了文本的意味?
3、這一個單元的課文對于課外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課前我讓學生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收集,并讓學生在資料上寫上自己讀后的感受。略讀課文,注重能過的是方法的積累,用資料來沖擊情感。我想,我們還可以用多種方法進行不同的嘗試。這種沒有情感指向性的材料收集嘗試會不會讓學生的情感寄托有所偏差?
(2)在《最后一分鐘》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抓住作者直抒胸懷的詩句體會。
透過這些詩句,讀出那激動、自豪的感情和熱切歡迎之情。并聯系所搜集的歷史背景資料理解詩句去體會。如聯系虎門銷煙和英國殖民主義者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一百多年前,英國侵略者靠禁品加洋槍洋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香港被長期割讓給英國。雖然有血氣的華夏兒女奮力反抗,但終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而導致中華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這些已成為所有中國人的恥辱與心頭之恨。而在香港回歸之際,壓在中華兒女心頭百多年來的恥辱終于被雪洗了。香港回歸祖國,是祖國日益強大與繁榮的有力見證,是對所有炎黃子孫的巨大激勵與鼓舞。這一刻,無數的華夏兒女流下了激動的熱淚,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熱切期盼的時刻啊。此時創設情境再一次引導學生體驗詩歌表達的情感。課文中有一幅插圖,描述的是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升國旗、區旗與奏國歌的情景。讓學生深入體驗:如果你是參加政權交接儀式中的一員,親眼目睹了這一過程,你最想說什么?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本課教學的主要任務,也是促使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情感的手段。因此教學時我結合詩歌內容引導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抑揚頓挫;即注意小節之內以及小節與小節之間的停頓;向學生明確:有的詩句讀的語氣要高昂,有的詩句讀的語氣要沉重;有的要讀得堅定有力等等。為了激發學生讀的興趣,我又讓學生進行小組間的比賽讀、評議;找差距等,進行讀的指導,達到讀的目的,讀中也促使學生對詩歌的進一步理解,學生讀的興趣較濃。
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篇5
《最后一分鐘》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作者傾訴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懷抱最后一分鐘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特殊時刻的思緒,表達了全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對香港回歸祖國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詩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摯強烈。作者把他那沸騰的熱血與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詩句的每一個詞句之中。
本單元訓練的主題是“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間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還要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有關資料,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并在語文學習中加以運用。”因此,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滲透愛國精神,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作者的愛國情感。基于本課是一首詩歌,又是一篇要求學生自學的文章,在教學本課時,我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來感悟課文所表達的情感。首先,為了給學生一個情感的基調,雖然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學生初讀的基礎上,我給學生示范朗讀,學生的情感基調立刻被調動起來,學生都能夠滿懷深情地朗讀詩歌,把心投放到詩歌中去感受,去領悟。學生都能夠感受到作者對香港的熱愛,更感受到對祖國美好前程的祝福。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理解詩意,并且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充分發揮小組同學的作用,引導學生互相幫助理解詩意。教師在學生集體交流的時候,適時點撥,并補充資料,增加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比如,補充有關香港的歷史、香港的回歸、紫荊等資料,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香港的回歸是人們期盼已久的愿望終于實現之時噴涌而出的愛國熱情,非常強烈。
不足之處,本文的學習,還是要力求讓學生搜集資料增強對文章的感悟,但是,學生在搜集資料方面不夠重視,不夠全面,尤其是有些學生搜集資料只是搜集而已,沒有對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進行歸納,進行有選擇地運用,今后,在這方面還應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搜集資料的培養。
最后一分鐘教學反思篇6
一堂好課就應是小手直舉,小嘴常開。但是這堂課,我看不到學生小手常舉,看不到學生有急于發言的欲望和沖動,感受不到學生思維的迸發,聽不到學生對課文的深刻明白和感悟。因此說呈現這堂課的教學收效是甚微的,不能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課前預設欠主旨
一堂好課首先要有一篇思路嚴密的、主旨突出的課前預設。這一堂課,我在設計上就沒有做到設計的完整性,延續性,預測性。在揭題之后,我先讓學生對香港回歸,對這首詩有一個整體的感知。讓學生把自己初讀課文以后的體會來補充課題,這是怎樣樣的最后一分鐘。而后我就是準備讓學生一節一節地研讀課文。整堂課在設計上就只有最外面的框架,而沒有資料、章法,沒有貫穿一堂課的主旨問題,沒有能抓住一堂課的中心詞。因此,整堂課上下來,平平淡淡,沒有血肉,沒有學生激情的朗讀和思維迸發。
由此,我想到那些語文大師的課。如王菘舟的《小珊迪》就抓住了兩個“跑”。竇桂梅的《游園不值》就抓住了“不值”。大師們抓住了這些詞后,透過讀文,一步步走進文字,走進作者,再加上教師激情投入,往往在排山倒海之勢詮釋出文章的魅力,讓學生情感充沛,激情四射,讓聽者嘖嘖稱贊。
二、課堂瞬間欠生成
一名能駕馭課堂的教師就就應具備必須的教學機智。正因借班上課,學生和教師比較陌生,學生到底是一個怎樣樣的水平,教師該站在一個怎樣樣的高度來引領學生,準備讓學生體會到哪一層次,這就要考驗我們教師的潛質和素質了。而優秀的老師往往透過課始的幾個問題,就對學生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從而選定自己這天的授課方案。這天的這堂課始,學生初課文之后,補充課題。學生們朗讀的感受很深,有萬眾歡騰的最后一分鐘,有戰爭停止的最后一分鐘,有令人難忘的最后一分鐘,有令人期盼的最后一分鐘。學生們很能干,很有自己的讀書體會,但是我卻只覺得好,想從這些詞打開本文的教學,但又不知從何下手,從哪個詞下手,只能愣在那里。最后還是選取一節一節地教學。我從這很好的課堂生成點給丟棄了。正因沒有強化這些感受,從而讀新的句子,硬生生地談新的感受,致使學生興趣大減。
三、明白詩歌欠朗讀
教育研究認為,“三分詩,七分讀”。讀是讀懂詩最好的手段。但在這天這課中,我很少讓學生朗讀,其中的幾次朗讀也只是齊讀。朗讀不充分,使得學生對詩的明白受到局限,思路沒有打開,思維沒有發散,無法和作者構成共鳴。正因缺少重色彩的朗讀,也使得這堂課缺少了語文味。此刻,各教育專著都提出,我們語文老師上語文課不能丟棄語文的東西,要上出語文味,不能丟棄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朗讀。
一堂課下來,一場課后反思下來,我對新課程理念又多了一份認識,也多了一份思考,頓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