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童年的讀后感篇一
這個暑假里,我翻開了它——高爾基的著作《童年》,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文字忽起忽落。
故事主要寫了高爾基童年時的痛苦生活,在這樣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我”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丑惡,小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我”……從而展示了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令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丑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高爾基的童年是黑暗的,他這么小就嘗盡了人生的痛苦酸辛,僅存的幾絲溫暖是他全部的精神支柱。縱然這般,高爾基卻成為了一個名垂青史的著名作家,他不輕易向現實低頭,勇于和艱苦做斗爭。因此,別人也戲稱他的一生為“戰斗的一生”。在“人生”這場戰斗中,他贏了,贏得很漂亮。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無比的快樂、幸福、多彩、燦爛。我們從小便倍受父母親人的呵護,是在溫室里成長的花朵,沒有煩惱和痛苦。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和現實的憂愁,我們的父母總會幫我們一一擺平,為我們鋪好將來的路。我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操心任何事。擁有著這些,我們并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里,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我們不用像阿廖沙一樣,十一歲便闖蕩“人間”。我們在十一歲時,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根本離不開父母的懷抱。
而我想說的是,我們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不要輕視珍貴的生命,不要輕言說放棄。只要有光,就會有希望存在。一點點微弱的火光也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請你相信,黑暗只是黎明前的短暫時刻,太陽總會從東方升起。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那么,你一定會迎來生命的輝煌。
童年的讀后感篇二
當我被幾十個一氣呵成、曲折緊張的狼的故事所吸引,當我開始向往神秘美麗的騰格里,當我開始拋棄對狼兇殘、暴戾、貪婪、狡猾的定式印象,外來人卻愚蠢而粗魯地把所有的美好破壞殆盡。《狼圖騰》就是這樣一部悲劇。
不得不說,《狼圖騰》是一本“曠世奇書”.說它曠世,是因為它是迄今為止第一部完整描述草原狼生活的小說;說它神奇,是因為它包涵了很多人們未知的哲理和謎一樣的傳說,照亮了一個又一個人們視線不及的角落。
但是,我更傾向于將它稱之為一首挽歌,一首草原狼的挽歌。我不談學者對于狼圖騰的研究,不談狼圖騰和民族性格的關系,就僅僅從我的角度來欣賞這部小說:它以草原狼恢弘的氣勢、睿智機警的性格開篇,從一開始就奠定了狼草原霸主的地位,以草原狼在額侖草原的消失作為尾聲,又給了它一個悲劇性的結尾。
草原雖然擁有悲劇的結尾,但它同樣擁有華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讓我們看到了那種游牧精神,那種草原上的生靈所特有的性格,不管是狼群還是野兔,它們都有著自己堅挺的脊梁,都能都承受住生命之重。
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把狼與黑暗、恐怖、兇殘聯系在一起,“引狼入室”、“狼子野心”等詞語早就有之。于是,在很多人的心中,已經不知不覺給狼的地位定性了。但是,我猶記得意大利版獅子王中和藹可親的狼媽媽形象,片中讓人深思的話語基本上是從狼媽媽的口中緩緩說出的,狼媽媽撫養小獅子辛巴,那慈母的情懷讓我感觸頗多。當然,還有一直在受大家歡迎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的灰太狼形象,有人說是顛覆狼的行為,其實不然,也許只是把它美好的一面稍微擴大化地呈現在我們的面前而已。
現在,不妨扣問心靈,自己還覺得狼可怕嗎?自己的性格中具有多少狼性的精神呢?面對困難時,還會猶豫不決不敢前進嗎?要是覺得狼可怕的話,那就讀《狼圖騰》吧,它會把你的恐懼感轉化成對狼的敬畏之情;要是性格中狼性精神缺乏,那就讀《狼圖騰》吧,它會給你輸入狼性的精神血液,讓你變得堅強勇敢、頑強自信;要是害怕困難不敢前行的話,那就讀《狼圖騰》吧,它會讓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草原狼,什么才是真正的勇者!
封面上那對發著綠光的狼眼睛一直在注視著現實的世界,也在關注著我們的一切。撫摸一下,除了凹凸不平的粗糙感之外,仿佛也感覺到了其中的悲傷和無奈,也許它還想在那自由肥沃的額侖草原上飛奔,追逐屬于它自己的圖騰。
童年的讀后感篇三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作家,生于木工家庭,早年喪父,寄居在外祖父家,當過學徒、碼頭工、面包師傅等,飽嘗人間的辛酸。他來自社會底層,自學成才,登上文學圣壇,成為前蘇聯最著名的作家。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的一部,是他中期創作的代表作,內容包括了高爾基從三歲到十歲這一段時間的生活經歷。
高爾基在這本書中,真實的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些點性特征,特別是描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基層風俗人情的真實生動的圖畫。它不僅揭示了那些“鉛樣沉重的丑事”,還描繪了社會底層普通人物的美好心靈,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羅斯文學中最輝煌,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
《童年》最基本的主題之一就是阿廖沙的成長。他三歲喪父,被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他性格暴躁,自私貪婪;兩個舅舅也粗野不堪,自私至極。在這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家庭中,層出不窮的暴行與丑事壓得幼小的阿廖沙喘不過氣來。但仍有許多善良、正直的人給了他正確的指引與支持,使他看到了光明。他們都是阿廖沙的良師益友。正是這些善良、平凡的人哺育了阿廖沙對生活的積極與反抗精神。
《童年》是一部展現俄羅斯一代新人成長過程的作品,今天我們閱讀這部作品,對于認識十九世紀俄羅斯勞動人民經受的苦難,認識人性的善與惡,對于培養審美情趣都是十分有意義的。
童年的讀后感篇四
蒼綠濃密的樹蔭下,靜寂的小院里,柔和的燈光下,處處留下了我讀書的印記。
長長的暑假里,我如饑似渴,讀了好幾本書。有沈石溪的《雪豹悲歌》和《斑羚飛渡》;有袁博的《呼倫貝爾草原的狼》;有柯南.道爾的《大偵探福爾摩斯》;還有曹文軒的《童年》……這些書恰似甘霖滋潤著干旱的“土地”,如陽光溫暖了我的心。故事中的人喜,我喜;故事中的人憂,我憂;故事中的人面對挫折不屈不饒,我的內心也為之而顫動。這些書中,最讓我刻骨銘心的是曹文軒的《童年》。
曹文軒,他是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的作品《紅瓦》《草房子》《根鳥》《青銅葵花》等曾獲國家級和省部級各類學術獎、文學獎40余種。而他的《童年》這部作品里面寫到了許多童年的往事,令我最喜歡的是《楓林渡》《馬和馬》還有《蘆花鞋》。
故事里有可愛的藍藍、高傲的童童、善良的稻虎哥、活潑的青銅和葵花,每一篇的喜怒哀樂都清楚明了。《馬和馬》讓我知道了親情的力量很強大。故事里的黑馬是最令我佩服的。因為它幫助了它的`同伴,雖然它沒能當一匹戰馬,但是它從未想過嫉妒它的同伴,而是幫助同伴。故事雖簡短,但卻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童年》這部作品,描寫了曹文軒小時候的活潑而又可愛、天真而又調皮。故事雖簡短,但卻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童年。記得有一次,媽媽給我講了個“小猴子種樹”的故事,我聽了之后,突發奇想:小猴子都能種樹,我應該也可以。想著想著,我便從屋里拿了我的“種子”和鏟子,在院子里找了塊空地,用鏟子挖了個小坑,把我的“種子”放進小坑里,再用鏟子把小坑用土填平,最后拿來灑水壺,澆上水,大功告成!我躺在旁邊的草坪上做白日夢,想著我的糖果樹上結滿糖果的樣子。
幾天后,我實在等不及了,挖開土一看,哪有什么糖果,只有一張花花綠綠的糖紙。我哭鬧著來到媽媽面前,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媽媽,媽媽笑著說:“傻孩子,你怎么把糖果種在土里了?”我說:“人們都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什么我卻種不出糖果呢?”媽媽一邊幫我擦眼淚一邊向我解釋:“小傻瓜,瓜和豆都是有生命的,所以能種,而糖果是沒有生命的。”聽了媽媽的解釋,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同學們捧起好書吧,讓知識的種子在我們幼小的心里發芽、生根、開花、結果,讓好書永遠伴我們長大!
童年的讀后感篇五
今年寒假期間,我讀了一本高爾基寫的《童年》,我感觸很深。
書中的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阿廖沙父母雙亡,而外祖父脾氣暴躁,只有外祖母疼愛他。外祖父不太喜歡他,兩個舅舅更是討厭他。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他卻走過來了。其實,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借阿廖沙來描述自己的童年。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當時那年代俄羅斯的面目。高爾基的童年是多么悲慘呀!
想想我們現在,依然有著貧富之分,不平等的看待,也有一些貪污的官員。但我們孩子的童年卻變得越來越幸福,都被父母寵著,要什么就有什么,對比高爾基的童年,我們現在的孩子比他們幸福多了。
高爾基小時候父親就過世了,經常受欺負,還經常被毒打,而我們現在也許都能動手到長輩了,最好的例子就是我堂姐的兒子。由于是兒子,所以幾家人都十分的疼愛他,他也變本加厲起來,一不滿足就哭;心情不好就打。有一次到他家去,姐姐正抱著他,他突然就扇了姐姐一個嘴巴,我們都很驚訝,他才四歲就會打人了。后來,我們才都知道他身邊的親戚基本都被打了,包括我。
那年代的俄羅斯雖然挺黑暗的,但我想也會出現孩子打父母的現象,但也就一兩個罷了。
父母越是疼我們就更應該回報他們,不讓他們對我們的期待落空。
童年的讀后感篇六
今天我把媽媽給我買的《童年》看完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三歲父親去世,跟著外婆來到外公家的小主人公,在這里生活所遭遇的事情讓我憤憤不平。想起他殘暴、小氣、貪婪的外公和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的舅舅們我就非常同情高爾基。與他相比,我們的童年幸福、快樂、無憂無慮。我們擁有的比他多得多,卻沒有他的堅強和樂觀。我們要向他學習,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努力堅持,對未來充滿希望。做一個善良、勇敢、樂觀的人。
童年的讀后感篇七
《童年》的作者是高爾基,其實這本書講述的是孤獨兒童“我”的成長過程中的故事。這本書以一個孩子角度來看整個家庭和社會。而“我”從小就生活在外祖父家,但外祖父家卻是一個充滿仇恨,令人窒息,籠罩著濃厚小市民氣息的家庭。但我從外祖父家看到了整個城市的縮影。
第四篇其實是寫出了19世紀末的蘇聯對知識分子非常得蔑視,對名利卻都瘋狂的追求。其實也描繪出了俄國社會小市民階級的墮落性。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篇,因為此時的俄羅斯人由于貧窮,由于生活單調乏味,都喜歡拿痛苦來開玩笑,玩弄痛苦,常常像天真的孩子似的`,遇到不幸也很少為之感到慚愧。在這樣的社會里,外公家的打架早成了家常便飯,天天打,天天鬧,打發著日子。
我很幸福生在了這個年代,我一定會好好珍惜。
童年的讀后感篇八
讀《
童年
》有感讀過《童年》的人都了解,它反映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后,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的歲月。
阿廖沙寄住在外祖母家時又接觸到了一種小市民的社會生活,而這個階層的人的所作所為令人不堪。,甚至令人感到厭惡。然而,阿廖沙單純、完美的心靈并未受這些消極態度的同化,始終保持著自己高尚的`思想。這種思想貫穿了他的一生,體現了他所有的內在美。阿廖沙的童年就是如此,讓人不由得在同情他的同時產生一種敬佩之情。
童年屬于你,同樣也屬于我。當我們在內心感到空曠時,回想一下童年時代的自己,它會凈化你的靈魂,讓你生出無限感慨。
讀《童年》有感
在這個寒假里,我讀了著名前蘇聯俄羅斯作家高爾基寫的三部自傳體小說之一《童年》。
這部小說描寫了作家童年時代的生活經歷,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以后,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的歲月。
首先我覺得小主人公是一個非常可憐的孩子,他自幼喪父,又在十一歲喪母,外祖父也破了產,他只好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其次,我覺得阿廖沙是一個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也就是說對自由生活的熱烈追求。在本書第七卷中寫到了小主人公常常受到整條街上孩子們的痛打,通常是鼻子被打出了血,嘴唇也被打破,臉上到處是青一塊、紫一塊的,渾身都是土。外祖父下了禁令不許他再跑到街上去了。如果大街上靜悄悄的,大街對他就不那么有吸引力了,可是一聽到孩子們快樂的喧嚷聲,他就顧不得外祖父的禁令,從院子里溜出去了。可見,阿廖沙也是一個比較貪玩的孩子,我還可以再舉一個例子。在本書的最后,作者寫道:從開學的第一天起,學校就引起他的厭惡,因為教師和神甫都不喜歡他,后來神甫讓他退學,不過這并不使他傷心,他離開了學校,一直到放學之前都在鎮上的幾條骯臟的街上閑逛,細細地察看鎮上的喧鬧的生活。盡管如此,但作者又是一個知錯就改、善于聽取別人意見的人。后來學校來了一個叫赫里桑夫的主教,他認真地跟小主人公交談了一番,使他十分激動,所以也就表現得比水還要安穩,比小草還要順從。
從這個被真實記述下來的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自由的熱烈追求。
顧名思義,要先有"讀",而后才有"感"可言,它將閱讀與寫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閱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首詩 而后將自己的感受、心得、體會寫下來形成文字,就是讀后感。
1、吃透文義。寫讀后感之前,索要寫的對象文章或者書籍要讀透,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如果讀不透,寫的時候就會東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
2、是自己在寫讀后感,是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千萬不要說教別人,令人味同嚼蠟。我看過一個孩子的讀后感,從頭到尾除了概括引用原文之外,就是在對別人指手畫腳,搞了很多名言名句鑲嵌其中,滿以為光彩奪目,實則堆砌材料。讓人不愿意讀下去。這是很多孩子寫作的共性。
讀后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觀點、看法,"讀"與"感"之間,還要有"感點"前后銜接。因此,讀后感的中心一般結構模式可以如下圖所示:
述讀(前提)
發感(論證)
感點(橋梁)
結感(升華)
在這個結構模式中,"感點"是關鍵,沒有了感點,讀后感也就失去了靈魂,也就無所謂"讀后感"。感點,就是你讀后最有感受的地方或者點。
在整篇文章中,感點在"述讀"與"發感"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是結構全文的紐帶。"感點"承接"述讀"。讀后感的寫作,必須是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讀"是"感"的前提和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結果。"感點"也領起"發感",它是發感的依據。發感必須圍繞感點展開論述,對感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議論為主,突出一個"感"字。"結感"收束全篇,升華感點,是"感"的歸宿。
很多孩子的讀后感,復述完故事內容,就開始寫感,翻來覆去,就幾句話,就是多寫一點,也是不著邊際,一盤散沙,主要是缺乏"感點"這個橋梁,顯得很突兀,過度不自然,不順暢。
擬主標題,這一部很重要。很多孩子直接寫《 xx》讀后感,別人讀的時候就引不起興趣,會想到這樣沒有主題的讀后感會不會浪費時間呢?如果有了一個非常醒目的標題,就會讓人有一種樂于閱讀的心思。所以,雖然也可以不要主標題,但是我還是建議擬主標題。過江龍進來的文章都學會了擬主標題,如:《愛是戰勝邪惡的天然屏障--讀《哈里.波特與魔法石》有感 》、《擁有一顆平常心--讀《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有感》、《謙虛功的基石-讀《謙以行善,金榜提名》有感 》等等。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個人擁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一樣,先是好看了三分呢。
注意點:標題一定要高度濃縮你的感悟心要。不要泛泛而寫,一定要結合感點,否則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
講述:在通常情況下,要圍繞感點,引述材料。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容。寫這部分內容就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注意點:1、在述讀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簡,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籍、文章的具體內容。
2、對于原文的述讀,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
3、篇幅較長的,只能夠是簡述與感點有直接關系的部分,而與感點無關緊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愛了。
4、"述讀"材料要精簡、準確、有針對性,這是讀后感成功的第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5、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了一半。這一部分如果拖沓冗長或者與主題不相符,就會讓人反感。
議,就是緊承前一段"述讀"所引述的材料,針對材料進行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
"發感"就是對"感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這一部分是讀后感的主體部分,是對感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感點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證證明感點的合理性。
注意點:1、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要圍繞感點來展開,而不能游離于感點之外。也就是你選的例子和所講的道理和感點要有共鳴,不能另立一個論點。否則,就會不知所云,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有一些孩子在聯系實際的時候,所選的題材和 感點貌似相似,仔細一對比,表達的思想不一樣,這樣就讓讀者看不明白你在說
什么
了,切忌。2、發感還要聯系實際,深入論證。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有時候還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
3、聯系實際,要有針對性,必須緊扣感點,而不能泛泛而談,不能脫離感點隨意聯想,不著邊際。
結感就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
注意點:1、不管怎樣結尾,都要與前面的幾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能是橫空出世,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表決心式的結尾也行,但是容易落入俗套,有虎頭蛇尾的感覺。
2、要結得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或發人深思,或氣勢磅礴,或首尾呼應,暗合標題,都不失精彩。
童年的讀后感篇九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斗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里,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丑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后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里,被甜水泡著,被金錢堆著,我們多幸福呀!
童年的讀后感篇十
我讀過一本書,叫做《童年》,童年講述的是一個孩子童年的時光。童年經過的是各種各樣的經歷。在童年時候,有過好多膽顫心驚的事。
也許你的童年難忘的是繽紛多彩的美景,也許你的童年難忘的是融洽相處的朋友,也許你的童年有著不為人知,與眾不同的一個個秘密,他們都值得你去細細品味,深深回憶。而我的童年難忘的則是一本書,一本引我走向知識的海洋的少兒經典科普讀物。童年告訴我們,童年時光是最無私的。盡管他們的事業不同,所處的時代和國家也不同。但是在他們的生活中,童年中,他們在肉體和精神上經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卻為創造不朽的杰作貢獻了畢生的精力。童年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總會有險阻的,童年的生活是快樂的,但是生活中也充滿了貧困,孤獨和辛勞。但他們并沒有退縮,我認為英雄的偉大不在于他的體魄,而在于它的心靈和品格。我認為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夠使人不抱幻想。直面人生,唯有與苦難的搏斗,才能夠使人經受殘酷的命運。因此偉人們的生涯往往就是長期的受難,他們的身心遭受悲慘命運的折磨,然而正是憂患造就了他們的偉大。
如果說我的童年是一杯茶,那這本書就是茶的清香,如果說我的童年是一盤棋局,那這本書就是那個至關重要的棋子,如果說我的童年是一張蜘蛛網,那這本書就是網的中心點。童年已成細霧,成淡淡的影子,可這本書,會被牢牢的鎖在我記憶的深處。
人生最難忘的就是在童年,童年是最純潔的,童年是光明的,童年是有意義的。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的童年。讀完這本書,才知道童年是最真實的,沒有心機的。我真的被童年所深深的吸引了,好像就快融到那一片童年的草坪上,盡情的歌唱,沒有任何煩惱。去享受童年的快樂與幸福。
現在細想起來,童年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在這本書里,你會讀到因滿足了愿望而開心,也會讀到遇到不平而氣憤,還會讀到因受了委屈而傷心。你會讀的興高采烈,也會讀的神色黯淡。你會因讀到精彩處而大聲叫好,也會因讀到驚險處而大驚失色。而現在,童年正在離開我,書的紙張也因此而漸漸變黃。被功課這座山壓得直不起腰的我們,只能夠在夢里,慢慢的、慢慢的咀嚼這書里的文字。
最后,好好把握你的童年吧,別讓這本書留下空白,留下遺跡。
童年的讀后感篇十一
今天,是一個明明朗朗的好日子,可是我的心久久不能安寧。因為我一早就坐在陽臺上津津有味的讀著一本書,這本書叫《童年》,是著名作家高爾基寫的,里面述說了高爾基童年時的事情。高爾基在小時候就失去了自己的親身父母,只有他的姥姥一直陪在他身邊,他常常被別人欺負或羞辱,可他沒放棄自己,他認真讀書,最后他成為了著名的作家——高爾基。
讀完這本書,我十分的羞愧,一想到高爾基在小時候不但失去了自己的親身父母,還常常被別人欺負,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下,還不放棄自己,認真讀書。真讓人佩服。一想到我自己,在這么好的環境下成長,有這么好的`老師、有這么好的教育,我還不努力學習,還這樣的不聽話。可真慚愧。
所以我現在要認真讀書,長大后也要成為對祖國、對社會的棟梁之才。
童年的讀后感篇十二
我看到一半時,已經是淚流滿面了。我看到阿廖沙早年喪父的地方,就會唉聲嘆氣,那時候的'生活可真讓人覺得悲慘啊!我勉強繼續看下去,我越看越傷心,終于,我看完了。我看到阿廖沙學習那么好,卻因為窮買不起書時,學校因而要開除他,幸虧主教將他留下來了。阿廖沙的雙親死后,阿廖沙只好自己養活自己和外祖母,你想想,他只不過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呀,要靠撿垃圾生存,還要照顧外祖母。我們現在過這么好的日子,有吃有喝有穿,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只有多讀書,才能養活自己。文中的主角阿廖沙的悲慘生活讓我感到可悲,但阿廖沙照顧奶奶的心又使我感動。
童年的讀后感篇十三
《童年》形象地描繪了主人公小阿廖沙悲慘的童年。小阿廖沙父母雙亡,而新家庭中,卻有脾氣暴躁的外祖父,自私自利的舅舅。疼愛他的,就只有外祖母了。其實,小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高爾基正是借小阿廖沙這個人物來描述自己的童年。
小阿廖沙所處的那個時代,與現在相比,實在是困苦。
今天,我們這些小孩大都被父母寵著。想要什么,就給你什么。回家還有大魚大肉等著你品嘗。如果有人欺負你,爸爸媽媽會毫不猶豫地為你打抱不平。小阿廖沙卻沒有人為他打抱不平,因為欺負他的是他的長輩;他沒有大魚大肉,它們都在沙俄達官貴人的肚子里。
然而,他卻頑強地走了過來。并且始終保持著一顆善良,充滿的心。最終,他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看到這些,我真想把他們放到黑暗的沙俄時代,讓他們體驗體驗什么叫做“生活”。
在黑暗時代,高爾基挺了過來。而我們這個“光明時代”,有些人卻沒有挺過來。污水中的心,竟然比凈水中的心還要干凈?這值得深思。
童年的讀后感篇十四
今天我讀了《童年》這本書,寫出了作者當時的悲慘遭遇,想起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起碼我比他幸福。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每一個學生都會在不經意間想起自己的童年,想想那時是多么的美好。都想回到那時。可是時間是不會倒退的,只會離兒時越遠。
我有時就想,如果時間停在小學四年級是多么的好啊。可是這不是真的,只是自己的虛想罷了!
童年充滿著歡樂,童年到處是溫暖,童年是值得回憶的相機,有著老師熱心地傳授知識,同學們互相探討,我們像一棵棵小樹苗,在接受春風雨露的滋潤——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識,茁壯成長。在這知識的海洋中,我們結束了快樂的童年,開始走向成熟。
像我們現在與高爾基的童年比起來,我們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奢侈呀。我們應該向高爾基學習,不管在多么惡劣的環境下,都要好好學習,努力奮斗,朝著美好的未來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