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在中長跑時會出現“極點”反應:呼吸艱難,四肢乏力。但通過調整節奏、激發斗志,越過極點后,身體會重獲活力,奔跑會進入新階段。這樣的現象被稱為“第二次呼吸”。其實,很多領域都存在類似現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京卷第二次呼吸說開去議論文范文三篇,希望大家閱讀之后有所收獲。
北京卷第二次呼吸說開去議論文范文 一
運動員在中長跑時都會通過“第二次呼吸”,來激發身體潛在活力,最終完成比賽。這里告訴我們的道理是,遇到困難,只要堅持下去,就有可能渡過難關。但是,很多人容易忽視,有些時候,難的不是咬牙堅持實現“第二次呼吸”,而是有勇氣站在起跑線上。許多領域也同樣存在類似現象。
站在起跑線,我們要敢于邁出第一步。萬事開頭難,如果被各種已知的困難所嚇到而不去嘗試,就永遠不會到達終點,也不可能收獲成功和在堅持過程中通過“第二次呼吸”越過“極點”的那種喜悅。
從科學角度出發,芯片研制就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面對技術封鎖的已知困難,我們沒有選擇放棄這場“比賽”,而是毅然決然踏上賽道。哪怕“配速”不如其他國家,只要在關門時間完成比賽,同樣是一種勝利。正是因為我國有勇氣應對困難和挑戰,在最困難的節點,實現了“第二次呼吸”,通過老舊設備與堆疊技術等,實現了相關類型芯片的量產。盡管成本和先進程度不到世界前列,但從無到有的突破和邁出第一步最終完成比賽的勇氣,對國家的發展而言也有著重要意義。
站在起跑線上,我們也需要長足的準備。無論是中長跑,還是攻克科研難關,都不能打無準備之戰。日常不進行跑量積累和各種適應性訓練,很難說能夠在中長跑中經歷“撞墻”和“極點”時刻,也就遑論“第二次呼吸”。準備工作很重要,是實現“第二次呼吸”的關鍵基礎。
作為航天強國,我國在積累了大量運載火箭技術的基礎上,研制出了長征五號重型運載火箭并首飛成功。然而在第二次發射時,遭遇失利。而后的900多天,相關技術團隊不斷歸零糾錯,沒有在“極點”放棄,最終鳳凰涅槃,長征五號遙三發射成功,并在后續多年里為中國空間站、探月計劃等立下了卓越功勛。沒有多年的技術積累和準備,這樣的困難我們是無法克服的。科技領域的難題,并不是只靠毅力就能夠化解的。
因此,想要感受“第二次呼吸”帶給我們進入新階段的喜悅,我們首先要做的是進行充分準備,而后堅定站在起跑線上,去勇敢應對任何挑戰。“第二次呼吸”是堅持的象征,更是務實準備和不懼困難的象征。
寫作者:陳城,媒體人,2010年參加高考,考入延安大學,寫作用時58分鐘。
北京卷第二次呼吸說開去議論文范文 二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小到個人攻克專業核心課程,大到國家科研團體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攔路虎”的出現在所難免。因而,突破障礙的封鎖是我們永恒的人生課題,唯有迎難而上,方能感受到“第二次呼吸”后的暢然。
沖出第一次瀕臨窒息的絕境,才有第二次呼吸的浴火重生,而“極點”的出現往往是眾人所面臨的看似不可逾越的鴻溝。所謂“極點”即我們所要解決的核心難題,是完成某項任務的關鍵所在。越過“極點”,收獲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而逃避“極點”,終究是一無所獲。
然而,大多數人往往在接近極點的過程中,便因極點之難而望而卻步,實則忽略了極點所蘊含的成長的饋贈。因而,正視極點的存在,是獲得第二次呼吸的心理前提。極點是由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點,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海拔,一步一個腳印的落實,終會翻越。毛澤東同志于抗日戰爭面臨嚴峻挑戰之時寫下《論持久戰》,既言明了越過極點之決心,又強調了持久作戰之必要,為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由此觀之,以積極之心面對極點,你便具備了“第二次呼吸”的先決優勢。
極點的存在,不僅是對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量,更是對個體意志的磨礪。因為極點雖然在表述中僅有一“點”,但是實際和極點較量的階段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極度缺氧到重獲活力的蛻變,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呼喚堅韌不拔的意志力的支撐。“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便言明了這個道理。反觀當下的部分青年,于逃避“極點”中茍且于眼前的舒適,在無數次尋求殊途與捷徑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這不是成長應有的模樣。真正的強者,不會因一時疲憊而放棄,而是在堅持中磨礪意志,最終迎來“心肺功能”的增強——即個人能力的躍升。
需要注意的是,獲得第二次呼吸的過程,絕不是以蠻力抵抗挑戰,有時更強調深層次思維方法的調整,這絕不代表消極的逃避,而是積極運用智慧解決問題本身。有經驗的運動員不會在精疲力竭時盲目加速,而是調整呼吸節奏,優化步伐,以更科學的方式渡過難關。同樣,我國在應對氣候治理這一全球性“極點”時,并未采取激進手段,而是通過綠色轉型、科技創新,穩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因此,面對困境,靈活調整方法,往往比硬拼更有成效。
我們還應該意識到,在人生的征途中,我們所面臨的往往不止一次“極點”的考驗。在消極懈怠之時,請記住,每一次困難的淬煉,都在使你的羽翼更加豐滿。正如長跑者在經歷多次“極點”的考驗后,心肺功能不斷增強,我們也在一次次跨越困境后,迎來更從容的人生。在獲得“第二次呼吸”的過程中,我們承受極限的范圍在逐步增強,個人的潛能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激發,破繭成蝶是必然。
回望來路,那些曾讓我們窒息的“極點”,終將成為腳下的風景。人生不會因一次突破而永遠平坦,但每跨越一座高山,我們便能看到更遼闊的天地。愿每個人都能在漫長的奔跑中,找到自己的節奏,迎來屬于你的“第二次呼吸”。
作者:張銘珊
北京卷第二次呼吸說開去議論文范文 三
在中長跑的征途上,“極點” 如同橫亙在前的高山,讓運動員呼吸艱難、四肢乏力,仿佛被無形的枷鎖束縛,前行的腳步變得異常沉重。然而,當他們咬緊牙關,通過調整節奏、激發斗志,成功越過這道難關后,便會迎來 “第二次呼吸”,身體重獲活力,奔跑進入全新階段。這一現象,不僅存在于運動場上,在人生、事業、國家發展等諸多領域,同樣屢見不鮮,它昭示著:唯有直面困境、堅持突破,方能迎來新生。
人生的道路從不是一帆風順的康莊大道,而是布滿荊棘與坎坷的征途,“極點” 時刻如影隨形。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在困境中掙扎,卻憑借頑強的意志實現了 “第二次呼吸”。司馬遷因李陵之禍,遭受宮刑,這無疑是他人生的 “極點”,身心的雙重打擊讓他陷入痛苦的深淵。但他并未被打倒,而是 “就極刑而無慍色”,發憤著書,最終完成了被譽為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的《史記》,在史學與文學的領域迎來了 “第二次呼吸”,成就了千古佳話。當代作家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他曾一度對生活失去希望,在絕望的泥潭中苦苦掙扎。然而,地壇的一草一木、母親的默默守護,讓他重新燃起對生命的熱愛。他用筆書寫對生命的感悟,在文學創作中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實現了自我的蛻變與升華,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
在科技與事業發展的進程中,“第二次呼吸” 同樣意義非凡。華為公司在發展初期,面臨著技術落后、市場競爭激烈等重重困境,如同陷入 “極點”。但華為人沒有退縮,他們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攻克技術難關,培養創新人才。當美國對其進行技術封鎖,試圖將其扼殺在發展的道路上時,這看似是華為的 “至暗時刻”,卻也是其迎來 “第二次呼吸” 的契機。華為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與創新,推出鴻蒙系統,打破了國外操作系統的壟斷,在通信與科技領域實現了華麗轉身,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無數科研工作者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也常常遭遇研究瓶頸,實驗一次次失敗,理論難以突破,仿佛陷入了困境的泥沼。但他們憑借對科學的執著與熱愛,不斷調整研究方法,在困境中尋找突破口,最終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實現了科研事業的 “第二次呼吸”,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國家的發展亦如此。近代中國,遭受列強侵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國家積貧積弱,民族危機深重,這無疑是中華民族的 “極點” 時刻。但中國人民沒有屈服,無數仁人志士奮起抗爭,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歷經艱難險阻,終于推翻了 “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迎來了國家發展的 “第二次呼吸”。此后,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中國又面臨著經濟基礎薄弱、技術落后等諸多挑戰,但中國人民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和決心,不斷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書寫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
“第二次呼吸” 不是輕易就能獲得的,它需要我們在面對 “極點” 時,保持堅定的信念,不畏懼困難與挫折;需要我們及時調整策略,尋找新的突破口;更需要我們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在困境中砥礪前行。無論是個人成長、事業發展,還是國家繁榮,我們都應勇于直面 “極點”,積極迎接 “第二次呼吸”,在突破與超越中,綻放生命的光彩,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