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金秋時節,隨著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名單的公布,90后女航天員王浩澤以首屈一指的姿態脫穎而出,成為了眾人矚目的明星。她不僅在太空夢想的追逐中贏得了珍貴的“船票”,更在學術和體育領域中均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令人欽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航天員王浩澤個人事跡的內容,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借鑒或幫助!
航天員王浩澤個人事跡【篇1】
90后,女,航天員——而且是中國首位女航天飛行工程師。很多人好奇王浩澤究竟是誰,她是如何拿到神舟十九號“船票”的?
接受采訪時,她總說“自己是幸運的”。
王浩澤出生在河北灤平縣,父親是一名交通警察,母親是一名中學老師。母親幼時家貧,被迫輟學,可依舊一邊干農活,一邊擠出時間自學。最終,母親考上師范學校,畢業后成了一名教師。
母親的言傳身教,讓王浩澤她從小就知道,必須付出更多努力。正是靠著這股子的勁兒,王浩澤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高考那年被東南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錄取。
大學期間,王浩澤的成績保持在年級前列,獲得了國家獎學金、江蘇省三好學生等獎勵和榮譽,被順利保送至本校工程熱物理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
但她不是“書呆子”。
她喜歡跑步,大學時參加了校田徑隊,經常代表學校參加省級運動會?,F在回憶起來,如果沒有當時的堅持鍛煉,可能就不會為成為一名航天員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
她還喜歡挑戰未知領域,享受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的成就感。
本科專業是熱能與動力工程,研究生時主攻等離子體爆震,畢業后從事火箭發動機預研工作,現在又成為航天飛行工程師……這么多年,王浩澤不斷涉足新的領域。
讀研究生時,王浩澤研究的課題方向是自己從沒涉足過的全新領域。一次,她忍不住向導師吐槽:“以后我不打算從事學術研究這條路,能不能不做這么難的課題?”
導師認真地回復:“我不指望你以后一定要搞科研,但你要保持認真做事的習慣。如果你現在因為不喜歡就不認真去做,以后當你遇到喜歡的事時,也許就沒有認真做事的習慣了。”
導師的話字字千鈞,刻在王浩澤心里,也成為她日后做事的準則。
航天員王浩澤個人事跡【篇2】
2020年9月,王浩澤經過嚴格的選拔,成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的一員。
王浩澤能跟航天結緣,也源于導師對航天有著濃厚的興趣。畢業后,她把簡歷投給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在那里,王浩澤從事的是火箭發動機預研工作。研究新型發動機,對她而言又是一個從零起步、從無到有的過程。
作為系統總體設計師,她研究各分系統的設計原理。復雜的方程式,謎一樣的參數,天書一樣的運算邏輯,成為她探索鉆研的對象。
王浩澤很享受攻克未知的過程。她說,調動全部腦細胞,全神貫注地去探索,就像游戲闖關一樣。將這些難關一個個攻克后,會獲得一種巨大的幸福感。
入職沒多久,王浩澤的第一個作品驚艷出爐。為她提供實驗平臺的一位知名專家,對這一產品贊不絕口。得知產品是由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獨自完成后,教授更是對她刮目相看。
2003年,楊利偉一飛沖天,實現了中國人的千年飛天夙愿。那時,王浩澤還在上初中。她怎么也想不到,未來的某一天,她也會在全國人民的期待中飛向太空。
當國家選拔第三批航天員的通知到達單位時,她報了名,并通過了層層嚴格選拔。
當走進航天員大隊,看到那些曾經只出現在電視鏡頭里的航天英雄就在眼前,王浩澤有種如夢如幻的感覺。
那天,王浩澤在日記本里這樣寫道:“人生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年富力強時肩負起自己的使命——成為一名航天員,我是幸運的。同時,能夠將個人價值和祖國需要相結合——為國出征,我更是幸福的。”
航天員只有兩種狀態——飛行和準備飛行。在航天員大隊,每個人都鉚足了勁兒,時刻準備著飛向太空。不管是飛過一次還是多次,他們載譽歸來后便迅速清零,重新投入新一輪的學習和訓練中,刻苦備戰,等待下一次飛行。
航天員王浩澤個人事跡【篇3】
王浩澤在談及自己的航天愿景時表示,她夢想著在太空站中飛來飛去,體會失重的快樂;精心地完成好每一項任務,守護好太空家園;在深邃的太空里遨游,向星星揮一揮手;更要看一看生她養她的祖國母親。
在隨后的時間里,她接受了全面的航天員訓練,包括機載系統操作、失重訓練和心理素質測試等,錘煉出了一名優秀航天員所需的素質和能力。
航天員王浩澤,是中國第1個坐上火箭的火箭設計師。她說:“從造火箭到坐火箭,從托舉飛天到自己飛天,我要深深感謝所有的航天工作者。作為一名航天員,從幕后走到臺前,我們也是千千萬萬航天人的手和眼,和他們一起,去探索太空的奧秘。我和大家一樣,做夢都想去空間站看一看。我還要看看生我養我的祖國母親。無論身處何方,祖國母親永遠是我最深的眷戀!”
航天員王浩澤個人事跡【篇4】
王浩澤也是繼劉洋、王亞平之后的我國第三位女航天員。之前我國已經開展外太空科研活動的只有劉洋和王亞平。王亞平還是我國的首位太空教師。
王浩澤,這位“90后”女性,成為了我國首位女性航天飛行工程師,也將是我國第三位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女性。她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界限,為女性在航天領域樹立了新的榜樣。
入選前,王浩澤是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她在航天工程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她的航天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對航天事業的熱愛源于內心深處對未知的探索欲望和對科學的崇敬之情。
在航天訓練中,王浩澤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除了要掌握與男性航天員相同的知識和技能外,她還要克服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些特殊困難。然而,她從未退縮,始終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堅持著。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女性在航天領域同樣可以發揮出卓越的能力。
航天員王浩澤個人事跡【篇5】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與中外媒體記者見面會上,王浩澤表示從火箭發動機設計師到航天飛行工程師,身份在變,但航天報國的初心和使命不變。她感謝所有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并表示將和千千萬萬航天人一起去探索太空的奧秘。
劉洋和王亞平兩位女航天員,經常給她分享太空生活經驗,執行太空出艙任務后,都給她專門打來“太空電話”傳授經驗。
作為第三批航天員隊伍里的唯一女性航天員,王浩澤在學習訓練中不讓須眉,是大家公認的“拼命三娘”。
出艙程序訓練中,航天員需要穿上100多公斤重的艙外航天服,模擬出艙過閘段動作。由于服裝內加了0.4個大氣壓,王浩澤舉手投足比較費力,加上在頭盔內,頭部活動受限,視野也變得狹窄,只能借助腕部反光鏡來擴大視線范圍。
將一個軟管束的接頭,插入腰際直徑僅約1厘米的兩個插孔,這個動作是個技術活,對于身著艙外服的航天員來說,更非易事。
“手只能勉強夠上目標,但視線夠不著,戴著厚厚的手套,手也沒有觸感,試了幾次后,胳膊就沒力氣了。”王浩澤說。
失重水槽模擬訓練中,上腳限位器對她來說也是一項難題。
穿著厚厚的鞋子,再蹬上腳限位器,將鞋子卡進不到2厘米寬的卡槽里固定好,是一項比較難的操作。王浩澤第一次訓練這個動作以失敗告終。
王浩澤有一個筆記本專門記訓練體會,本上一半內容是關于交會對接訓練的。短短10分鐘的操作,曾是橫亙在她面前的一座大山。
她向當過飛行員的同批隊友們取經,“太空穿針”第一人劉旺也把“獨門秘籍”手把手傳授給她。經過近千次的交會對接練習后,王浩澤現在也能“百發百中”了。
航天員王浩澤個人事跡【篇6】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與記者見面會29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舉行。談及“從造火箭到坐火箭”的轉變,航天員王浩澤表示,自己的身份在變,但航天報國的初心和使命不變。
王浩澤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她表示,從火箭發動機設計師到航天飛行工程師,身份在變,但航天報國的初心和使命不變。從造火箭到坐火箭,從托舉飛天到自己飛天,她要感謝所有的航天科技工作者。
“作為一名航天員,從幕后走到臺前,我們也是千千萬萬航天人的手和眼,和他們一起去探索太空的奧秘。”王浩澤說,“我和大家一樣,做夢都想去天上的空間站看一看。我想在咱們的太空豪宅里飛來飛去,體會失重的快樂。我想精心地完成好每一項任務,守護好咱們自己的太空家園。我還想在深邃的太空里遨游,向星星揮一揮手。當然我更要看一看生我養我的祖國母親。
航天員王浩澤個人事跡【篇7】
王浩澤曾任職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四級航天員。
在太空,航天員要承受太空各種復雜環境的嚴峻考驗,挑戰的是生理和心理極限。為了確保航天員能安全往返天地,航天員訓練也充滿了對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磨礪。
“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充滿挑戰、人跡罕至的路,但是我愛這條路。如果它荊棘叢生,我們就披荊斬棘;如果它寂寞荒涼,我們就結伴前行!”每次大型訓練后,王浩澤都會寫下訓練小結,這是心得體會,更是激勵自己勇往直前的戰斗宣言。
48小時沙漠野外生存訓練,王浩澤這樣寫道:晴天炎熱,下雨寒冷,既感受到了沙漠溫差幾十攝氏度的殘酷,又領略到躺在傘布上看著漫天星漢燦爛的浪漫柔情。
72小時狹小環境心理適應性訓練,王浩澤這樣描述:在一個門窗緊閉的房子里,我們稱它為“小黑屋”,我和另兩名隊友組成“666”團隊,三個人和生物鐘奮力對抗……思緒開始神游,眼皮逐漸放棄抵抗;時間長得讓人如坐針氈,腦袋卻如放棄治療一般,逐漸低垂,只能靠胳膊苦苦支撐……
結束海上訓練后,王浩澤寫道:海上搜救比陸上刺激一百倍!直升機掀起的風浪直撲過來,即使背過身去也能感覺到呼嘯的海風拍打著后腦勺,耳朵根被浪花一刀刀割著。尤其是直升機臨近時,海上猶如下起了瓢潑大雨,密密麻麻的水花噼里啪啦砸過來,海浪變得兇猛……
2023年,王浩澤被選入神舟十九號乘組,和蔡旭哲、宋令東一起執行任務。指令長蔡旭哲給他們傳授了飛行經驗,與她同齡的宋令東操作能力較強,王浩澤則理論功底強,三人相互補位,各取所長。
如今,王浩澤對太空之旅充滿信心和期待:“讓每一個日出日落都成為宇宙精彩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