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一
本學期學校為了鼓勵大家讀書,統一發了一本劉墉的《世說新語2》之教育秘笈,我在閑暇之余讀了一部分,讓我回味無窮。娓娓道來的教育秘笈就像與讀者對話,許多的困惑也隨之漸漸明朗。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有同感:“他們可能動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是的,就拿我外甥來說,看似動作較慢,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說起來讓人用另一種眼光看他。
他小時候喜歡看課外書,特別是歷史和地理之類的,積累了好多知識,高中時學習再緊張,也要擠出時間(如周六晚)上上網瀏覽一下網站,上一下qq,關心一下國內外大事,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幾個地方,就會告訴你那里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有時模唱幾首流行歌曲還真是有點模樣,這就是“新新人類”。
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發,我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企望、設想和規矩,于是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和發展的平臺,使家長沒有辦法選擇,只有聽之任之。想想現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網絡問題少年,做家長的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我們家庭的幫助和協調,是非常需要與學校老師經常的溝通。有的家長常把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卻不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書中談到的“年輕人要有探索的.權利”“子彈準備好”,我很贊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累積的過程,為自己儲存一種能量,為自己積淀一些知識,為自己儲備一定的能力,到機遇降臨時,你便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大顯身手,而非有了合適的機會,只能望此興嘆。我記得教育自己女兒時,她出生才八個月就教她自己學會吃飯,讀小學時要求她一定要遵守紀律,要多為他人著想,回家要學會做家務……如今,走向社會了,較快地適應了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盡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一點點事,就是儲備生命的價值。
掩書沉思,我們的家庭需要太多地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要為他們創造一種寬松、和諧的環境,要鼓勵他們把知識變成技能,要讓他們體味與珍惜成長中的困難,明確自己的目標,堅持數年,必有好處!
提起記載遺文軼事的筆記小說,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說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中國最早歷史價值的小說,你又會想到什么?告訴你,它就是中國歷一個偉大的傳奇——《世說新語》。
最近閱讀了劉墉《世說新語2劉墉教育秘笈》,感觸頗多。劉墉先生以非常平實的語言,幽默的文筆,道出很多人生哲理,實在令人佩服。本文就以處罰的藝術為題談談個人感想。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分為政治、德行、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全書共有一千多則記載了許許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今天晚上,我又讀了《世說新語》識鑒門的幾篇文章,其中有一篇使人的品質得到了很大的體現。
原文是這樣的:王浚沖、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鐘士季,須臾去后,客問鐘曰:“向二童何如?”鐘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后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p>
譯成現代文是:王戎、裴楷二人兒時去拜訪鐘會,呆了一會兒就離開了,有客人問鐘會:“剛才那兩個孩子怎么樣?”鐘會說:“裴楷清明通達,王戎簡約扼要。二十年后這兩位賢才將成為吏部尚書,希望那時天下沒有被埋沒的人才。”
讀完這篇文章,讓我認識了一個善于發現人才,并且具有優秀品質的鐘會和一個清明通達的裴楷,一個簡約扼要的王戎。文章以鐘會和客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裴楷、王戎的品質,也寫出了鐘會的善于發現人才的能力。文章第一句中“須臾去后”,意思是呆了一會兒就離開了,寫出了王戎和裴楷在鐘會家中待的時間短,也一定襯托出了鐘會發現人才之迅速。鐘會話中的最后一句:“后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蓖怀隽绥姇朴诎l現人才,能從兒時的表現想到二十年后的作為,坡有一定功底。也寫出了王戎、裴楷的一部分優良品質,兒時已有所體會?!爱敗弊钟幸欢ǖ目隙ㄒ馕?,突出了鐘會的能力強。后一小句“冀爾時天下無滯才”這是鐘會的愿望,也是為國家興亡所想的,寫出了鐘會關心國家的未來和國家的下一代。
像看故事樣的讀著《世說新語》,不知不覺的就看到了后面,感慨頗多。試著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歷來具有深厚的道德及傳統的美德。然后,如今看來,某些美好的東西已經成了歷史。今日的中國,人們的道德觀念金錢觀念傳統觀念似乎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一些報道和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的香港澳門人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方面要比大陸人好很多,在尊重老人,愛心事業等方面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當然,我說的是整體狀況,也并不是說我們就一無是處,我們身邊也不乏雷鋒式的人物。我只是想說,現在下一代人的思想道德等方面也到了非重視不可的地步了,不然,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將會無法傳承,就連國人的國際形象也大損。
前兩天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71歲農村婦女每月捐款1000元”。說的是濟南地區雙港鎮郭黃莊村鄭金玉大娘的故事。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我是家庭婦女,沒退休金,但幾個孩子都孝順,每個月都給錢,我一個老太太,能花什么錢?每個月拿出一點錢來捐助孤兒和困難群體是可以做到的。”多樸實的語言!就這樣她一堅持就是許多年,累計捐款已達10多萬元。
因為迷戀網絡,中小學生弒父(母)的報道,屢見不鮮。
我們這個社會到底怎么了?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的思考嗎?
“冀爾時天下無滯才”,愿這美好的愿望在今天成為更美好的現實!
讀《世說新語》,感覺就像聽古人講故事。寥寥數語便能將一個時期的思想風貌娓娓道來。怪不得魯迅先生稱它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魂奇?!辈粌H這些。《世說新語》還是“無數”成語的“發源地”呢!我們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覽無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說新語》里的一個個小故事。讓我們一起領略吧!
我最喜歡的一則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講的是七歲的王戒在和小朋友們玩的時候,看見路旁李樹上結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樹枝壓斷了。孩子們爭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動不動。有人問他原因,他說:“長在路邊樹上還會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闭嚼钭拥暮⒆訃L李子,果然苦。
這個故事暗藏玄機,不但夸獎了王戒小小年紀便有很強的推理能力和善于思考的好習慣,還側面指出“路邊苦李,沒人青睞”。借苦李傳達出無用的事物活人就會被人所棄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從小就脫穎而出,終后為竹林七賢之一,成為西晉大臣。
許多父母在處罰孩子時,犯了兩個的錯誤,一是他們要罰,確舍不得,下不了手;二是他們會處罰,但是他們沒有自己一定的原則,好像隨他們心情好壞來執法,讓孩子摸不清。劉墉以自己教育孩子為例,特別是提到他的母親,在劉墉想打兒子確又礙于母親而沒有真打的時候,提醒劉墉,真要打,真要教育孩子,就要打重點,狠不下心,下不了手,損了父親的威嚴,更關鍵是絲毫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劉墉以自己年邁的母親為例,告誡我們教育孩子得把握好度,作父母的得有自己的原則。
古人所謂明刑弼教,刑罰的目的是幫助教育,害怕孩子做危險動作時受傷,于是在他不聽話的時候處罰他,目的是使他不受傷,你能把他打成一身傷,當然不能,所i以處罰絕對不可以過分,否則就變成是你在傷害他了,常此以往,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可能還會使孩子漸漸遠離你。同時處罰又得有自己的原則,什么事情該罰,什么事情不該罰,不能隨自己心情而定,有一套嚴格的標準,而且要經常讓孩子知曉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如此想到我們高中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其實也是有很大的共性的。
對于高中生,首先制定班規,詳細完備,讓學生清楚我們的原則底線,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你犯什么錯誤會相應得到什么樣的處罰,而一旦學生犯錯,一定要處罰,當然這處罰要嚴格遵守事先的規定,不可過于隨意。高中生又不比小孩子,處于青春期叛逆期,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所以我們在處罰的時候一定要照顧到學生的自尊心,這樣才可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讀完這本書,引發了我許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細于觀察,善于思考,并進行推理判斷才能實現有價值的人生。
《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二
在前面幾次《世說新語》閱讀任務中,我摘錄了不少有關王戎的片段,而后發現了王戎身上有著極大的矛盾。王戎在“德行”門、“雅量”門中出現過,也在“儉嗇”門里占一部分比重,任務做到后面,我又在“傷逝”、“任誕”、“排調”等門中發現他的身影。不同片段中王戎的形象各不相同,而我在網上搜索過后發現了原因。
《世說新語》是按照門類來編排的,同一門類中的文章也沒有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以致于不了解歷史背景的人容易在閱讀時混淆,王戎的形象自相矛盾也是這一原因導致的。細讀后我發現,雅量中出場的王戎幾乎都在他年幼時。這也給了我一個啟發,評價王戎不能僅根據事例,還應根據當時的時間來評價。
王戎在步入仕途之前,是淡定曠達、才智超群的雅士。虎嘯震地,百姓皆倒,他巍然不動;與人出游,李樹多子折枝,便知“此必苦李”。他在“雅量”門當中可謂是代表人物。這樣的他,常與阮籍等同游竹林,成為“竹林七賢”之一。顯然,這竹林七賢不是誰都能成為的,那么王戎能與阮籍、嵇康相提并論,足見他的談吐舉止。
其父去世,王戎收到不少錢財,但他概不接受,雖不排除家底豐厚的原因,但光是這點就足以讓人欽佩。而他遭遇喪事,表現更是令人感動,“德行”門中有描寫:“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濬沖必不免滅性之譏?!薄巴跞蛛m不備禮,而哀毀骨立……王戎死孝?!彼谋瘋欢茸尰实蹞鷳n。而這種極度悲傷,也反映了魏晉時期士人的真情。
在步入仕途之后,王戎在追名逐利中一點點迷失自我。他自己也有所察覺,經黃公酒壚下過,他發出“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的感慨。他嘆自己,嘆物是人非,嘆時間流逝。嵇康的去世是因為其言行主張與朝廷不同,而王戎是朝廷上官,兩人均是竹林七賢,日后的境遇卻大相徑庭,難怪王戎感嘆。他的利欲熏心、自私自利,使他無法成為當年在竹林暢游的雅士。
同時,王戎的儉嗇眾所周知。王家家世顯赫,王戎則為朝廷重臣,錢財無數,但他卻在月夜中與妻子算賬,送給侄子的單衣第二天便向其要回,對女婿借的錢時刻掛念,直到歸還才喜笑顏開,這與他年輕時的雅量全然不同,與清高的名士形象相悖。
而形成王戎這矛盾的形象,與其家庭和自身脫不了關系。他生在瑯琊王氏這一大家族,從小受家里人的熏陶,踏上仕途不足為奇。一次竹林雅會,王戎遲到,阮籍開玩笑稱王戎為“俗物”,雖是玩笑,但細想來,也不無道理。王戎強烈的功利心使得他與阮、嵇二人注定分道揚鑣。
另外,當時的時代背景也是王戎性格改變的要素之一,在官場的追名逐利中,王戎慢慢自我沉淪,匯入政治上的較量中,性格改變,實是意料之中。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三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于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不近人情,王朗的表現更貼近喜歡的答案。但是,后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那個想拋棄那個人的真正寡情人卻是王朗!關鍵時刻,心里只想著自己,沒有責任心,太自私。而華歆,雖一開始拒絕,但一旦答應了就堅持到底,這說明他既是一個重誠信、守承諾的君子,又是一個遇事深思熟慮、穩重靠譜的人。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就是說,只有合理的的承諾,才有實現的可能。承諾之前必須深思熟慮,量力而行,不能為了沽名釣譽而輕易許下承諾;而一旦做出承諾,就必須負責到底,因為承諾即意味著責任。
生活中,我們也要像華歆一樣才行,做一個有責任心、敢擔當的`人,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四
從《世說新語儉嗇卷》中的四個故事說起。
《世說新語儉嗇卷》中有九個晉人儉嗇的故事,其中有四個是說王戎。
一:王戎擔任司徒時既貴且富,在京城的首善之地都數一數二。王戎親自掌管田契,經常與夫人在燭下計算財產。
“舊時王謝堂前燕”說的是瑯琊王氏在東晉極盛之時。在西晉瑯琊王氏并不是一流的門閥,河東裴氏、穎川荀氏的聲望當時都比瑯琊王氏要稍高一些。雖然,閥第的品評中,主要是看指祖先的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但財富也是世家豪門間社交的一個重要方面。
儒家倫理統治中國的期間,提倡“仁、義、忠、孝”,表面上很看不起錢,其實都是很虛偽的。自孔夫子起,儒生就是一個個官迷,而在中國古今歷史上,權、錢一直是相通的。想作官和想發財就是一回事。
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擅長理財,理所當然是一個極大的優點。
二:王戎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樹,王戎賣李子時,怕別人得到種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鉆破。
這類似于現在的“技術產權”的保護意識,何過之有啊?王戎是一位超前于時代意識的偉大理財家。
中國古今一些知識分子的酸氣要不得,思想中有仇富意識,歧視種種勤勞致富、合法謀利的行為。潛意識里,這是種忌妒,因為自身理財無能,不能合理合法的占有財富,于是整天怨天尤人。
三:王戎之女嫁給河東裴頠時,向王戎借了數萬錢,很久沒有歸還。女兒回來省親時,王戎神色不悅,直到把錢還清才高興起來。
這是一種最合理的親人之間的借貸關系。親父子、親兄弟明算帳,何錯之有?
有錯也是欠債不還的裴頠的錯。
四:王戎的侄子成婚時,王戎只送了一件單衣,完婚后,又要了回來。
從表面上看,這個事例有點過份。
我可能扯一個并不恰當的事例:《水滸傳》中的武松是個殺人犯。因為他殺了西門慶和潘金蓮。但絕大多數的人并不討厭武松,因為武松犯法是情有可原的。
當然,可能有朋友會覺得這里我對王戎的辯護有些牽強。
但是,大家要知道,王戎是何等風流的一個人物,豈會做出這種沒有品位的事情來?
王戎在竹林七賢中年紀僅比阮籍之侄阮咸稍大,能與大他二十余歲的嵇康、阮籍交往的人。嵇康、阮籍是何等狂傲的人?嵇、阮對待俗人的態度是“傍若無人”和翻“青白眼”,一般人根本入不了他們的眼。
即使是山濤、王戎這些做官做到司徒(宰相級別)的人,也和嵇康、阮籍一樣,得魏晉之天地精華,是人中龍鳳。
嵇康公開與山濤絕交是為了保護山濤。能夠放心托孤的朋友,情誼好到什么程度?如果嵇康真地瞧不起山濤,大可以像對待鐘會一樣,冷口冷面,那才是最大的鄙夷。之所以大張旗鼓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只是為了保護山濤。因為像嵇康這種追求真正精神上的自由的人,絕對不會去干涉別人的自由。
其實,在《晉書卷四十三王戎傳》中,就已經提到了王戎吝嗇到做作的行為,是為了在八王之亂前后這個中國最混亂的年代中的一種明哲保身的方法。
漢代名相蕭何向來在關中安撫、體恤百姓,深受百姓愛戴??蔀榱讼齽畹牟录?,也不得已強奪、賤買民間田宅自污名聲。這是因為一般的小官吏,皇帝并不怕他們有野心,如有貪贓枉法行為,常遭嚴懲。對于功臣名將,皇帝則主要是防止他們有野心,對于貪贓枉法那些“小事”,反不足輕重了。
王戎在中樞為官的時候,楊駿、賈后、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成都王司馬穎這些權臣、君主,你方唱罷我登場。王戎能在這混亂的局面下,保全性命已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更別說保持榮華富貴。但王戎做到了,以七十二歲的古稀之年壽終正寢,并在正史中留下了一段風流富貴傳說。
王戎的功業,雖然不足以與王翦、蕭何相提并論,但無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同一種人——道家黃老之術的傳人。
再翻《晉書卷四十三王戎傳》,可以發現王戎愛財,但并不是一個貪財的人。王戎之父涼州刺史貞陵侯王渾死后,其故吏贈錢百萬,王戎辭而不受,由此才顯名當世。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王戎節儉的生活作風、成功的理財手段實在是萬世楷模。
現在時常聽聞外國歷史上的猶太富豪、明清晉商極盡儉樸的紀錄,他們都像王戎一樣,都是些值得萬世師表的人物。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五
《世說新語》是南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世說新語讀后感1000字的(--)世說新語讀后感。此中,我感覺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陳說出一個個發人尋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诔缘泥嚢?自稱時便經常重復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以及他開打趣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只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以及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而已。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以及簡文帝。顧悅以及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水楊的資質,臨近秋天就殘落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高深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如其分;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六
讀后感是對一本著作的一個總結及心得體會,一篇好的讀后感能讓讓一個讀者對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重要的內容和一覽著作的好奇心,同時,讀后感也是表達個人對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融合在一起,悲傷和幸福的文字產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讀后感思想和文學在對著作進行一個美好的文化傳達的同時,也表達著個人內心的呼吁。歡迎參考讀后感范文。
初中時聽說劉慶義的《世說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姹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現在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鬃诱f: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世說新語?文學篇》中所謂“文學”是指文章學術,辭學修養,也包括人生態、處事原則。這一時期文學雅士們以清談為主要內容,以辯論為主要方式,對佛、道、玄學進行了融合理解。這當中所體現的包容和學術研究精神,值得我們用心研究,用心學習。
閱讀《世說新語?文學篇》,更多的感觸是古人的那種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學習氛圍。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一段記載是說鄭玄的故事。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鄭玄家的傭人都喜歡讀書。有一次,鄭玄覺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稱心,準備用“家法”懲罰。這位婢女認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釋說明;但恰逢此時鄭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這時,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來,見此而問:你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問話時引用了《詩經?邶風?式微》中的“胡為乎泥中”一句。被斥責的這位回答時則引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來解釋說:我本來是要向他(鄭玄)說明清楚的,誰知正好趕在他生氣的火頭上。
這里且不論鄭玄的不論是非的火爆脾氣,鄭玄家里的學習氛圍更是讓人嘆服,雖是“婢女”,卻能那么嫻熟地引經據典,且詼諧雋永、恰如其分。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緣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跡時,又不盡然,這里讓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鄭玄為學成就之高,連家里的傭人也極富文化修養,鄭玄的學術修養更是讓人欽佩。這又不禁讓人想到現在學生的學習狀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更應當繼承和弘揚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民族精神發揚光大,同時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據《世說新語?文學篇》的記載,古人自身所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卻是真的讓后人為之慚愧不已。文人為了探討學術知識,競相辯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種胸襟和氣度也是后人鞭長莫及的,然而,這種涵養卻是我們現在做研究和國家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讓各自的研究做到飛躍性提升,也為我國強國之路的發展,伏下強有力的一筆。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書何晏所設宴請有名望的賓客宴會,何晏把客人談論最精彩的部分告訴他,并問道:“此理仆以為極,可得復難不?”(我認為這個道理講的很對,還可以提出質疑嗎?)面對前輩,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質疑,然而在座賓客無人能對答,王弼自問自答,反復論辯多次。何晏并沒有因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欽佩和敬仰。可以說王弼的行為在現在看來就是出盡風頭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輩的文人卻并沒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記年齡,虛心學習,可以說這種思想將有利于更好的促進學術的進步,也更有利于培養新的文化傳承者,這樣的胸襟和氣度,這樣讓人折服的學術氣息,讓人向往,更應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見阮宣子時問道:“老子、莊子與儒家的教化有什么異同?”回答說:“將無同?”太尉很滿意,便任命他為掾官,世人稱他為“三語援”。而衛d嘲笑他說:“一個字就可以調用了,為何用三字!”宣子說:“只要是眾望所歸,也可以不說話而調用,一個字都是多余的?!庇谑莾蓚€人成為了朋友。宣子沒有因為衛d的嘲笑而惱怒,而是用巧妙地語言說服了衛d,兩人在這一問題上進行學術性探討,并沒有個人恩怨的糾紛,也更加體現了文人的學術氛圍和寬容的學術胸懷,這一點是尤為可貴的。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七
近日,教學之余,在翻閱《世說新語》時,讀得其中一個故事,覺得挺有味道,但細細品位之余,對其觀點我卻不敢茍同:
郭洗馬入洛,聽伎人歌,言佳。石季倫問其曲,郭曰:“不知?!奔緜愋υ唬骸扒洳蛔R曲,哪得言佳?”郭笑曰:“譬如見西施,何必知姓名,然后知美?”
在郭洗馬看來,一個人完全可以憑感覺去認識美,“不識曲”照樣能言其“佳”,--就像見了西施姑娘,不必“知其姓名”,也照樣可以“知美”一樣。
我感覺這是淺嘗輒止的看法。美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具體可感性,或賞心悅目,或動聽悅耳。審美欣賞活動首先是憑感覺和直覺來把握事物,或者說,感覺和直覺是審美欣賞活動的起點。因而,美育是通過對美的事物的欣賞,陶冶人的思想感情,提高人生藝術化的程度。但是,審美欣賞活動僅有這個起點是遠遠不夠的,它起碼還需要知識、趣味、心境三個條件。
知識條件指的是豐富的知識修養。郭洗馬“不識曲”也能“言佳”,這里的“佳”,只是一般人說的“好聽”的意思。若進一步問“佳在哪里?”“為什么佳?”他是斷然回答不出所以然的。中國有句俗話:“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惫瘩R所說的“佳”,充其量不過是聽著熱鬧而已。若是要聽出門道,即能講出“佳在哪里”“為什么佳”,則不僅需要“知其曲”,而且要具有一定的音樂修養。有人把音樂欣賞分為三個層次:一為“知覺的欣賞”,指聽音樂而產生悅耳的感覺;二是“情感的欣賞”,指聽音樂而產生喜怒哀樂的情感;三為“理智的欣賞”,指聽音樂而能對其結構、主題、技巧加以剖析。一個人要真正領略音樂之美,就應該努力達到“理智的欣賞”的層次。因此,感覺到東西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感覺它。
大音樂家貝多芬的名曲《田園交響曲》,一個音樂修養高的人會聽得如癡如醉,贊嘆不已;而一個不懂音樂的人卻會聽得莫名其妙,甚至酣然入睡。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學習,你已經懂得了樂理常識,又對貝多芬的時代和生平有所了解,再聽《田園交響曲》,那時的情形就會完全不一樣。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八
《世說新語》是中國古代志人筆記的代表作,作者是劉宋臨川王劉義慶,共36篇1130則,主要記載的是東漢末年到劉宋初期三百年的人物故事,分門別類,如《方正》《雅量》《識鑒》《德行》等等,此中,我感覺最有風度,最有內涵,最有寬宏的氣量,最能展現魏晉風流的當屬《雅量》篇。
任性放達,物我兩忘是魏晉士人的標簽,他們臨危不懼,處變不驚;他們曠達瀟灑,寬容平和;他們遇事淡定,清談玄理……這樣的士人是值得回味值得記載的。
嵇康嵇中散在東市被執行死刑,神色不變,他要來琴,彈了一曲《廣陵散》。彈完后說:“袁準曾經跟我學這支曲子,當時我舍不得,便堅持拒絕了,《廣陵散》從今以后要失傳了!”太學生三千人為他向朝廷上書,請求拜他為師,朝廷不準許。嵇康被殺后,很快司馬昭就感到后悔了。
臨刑東市,氣色不變,直面生死,無憂無懼,一曲絕唱,帶著對宇宙生命的頓悟,沒有哀傷,也沒有恐懼。
嵇康用自己的行動感動著無數后人,教會我們思考人生該怎樣度過才更有意義,文章雖然只言片語,但是人物卻躍然紙上,在絕境中的淡定,更展現與眾不同的從容。
王夷甫曾經囑托族人辦事,過了一段時間還沒辦成。后來兩人在一處宴會上喝酒相遇,王夷甫便問那位族人:“前些日子托您辦的事,怎么還沒辦呢?”族人聽了大怒,就舉起食盒扔到他臉上。王夷甫一言不發,盥洗干凈后,挽著丞相王導的手,和他一起坐牛車走了。在車里王夷甫照著鏡子,對王導說:“你看我的眼光,竟然超出牛背之上?!?/p>
憤怒是愚昧粗暴的處事方式,暴露性格陰暗面,不要和憤怒的人動氣,王夷甫的處理幽默睿智又風趣,以自嘲很好地化解了尷尬和火藥味。
王夷甫的行為教會我們在憤怒時淡定,處變不驚,遇事不失常態,這才是真名士風范。也教會我們思考,自己在處理很多突發情況時能否睿智化解,不失風度,還是會氣急敗壞,大動干戈呢。
太傅謝安在東山隱居時,和孫綽等人乘船到海上游玩,海面上起了風,浪濤洶涌,孫綽、王羲之等人的神色全都驚懼不已,就高聲呼喊掉轉船頭回去。謝安卻精神振奮,興致正高,吟詩嘯呼,不發一言。船夫因為謝安面色閑靜,意態愉悅,就仍然搖船向前行駛。轉瞬間,風勢更急,浪更猛了,船上人都大喊大叫坐不住了。謝安平靜地說:“這樣看來,恐怕是該回去了吧?”大家立即響應,就回去了。從這件事里人們明白了謝安的氣度,認為他完全能夠鎮撫朝廷內外,安定國家。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一船人都驚慌失措,對比之下,惟有他淡定從容,氣定神閑,不因慌亂失了章法,不因風云亂了方寸。能抵擋自然風雨,同樣可以應對波譎云詭的朝堂紛爭。
嵇康在身處絕境時考慮的不是生死,而是藝術的傳承,人生的價值;王夷甫在被別人怒斥時,選擇的不是以暴制暴,而是以自嘲很好地化解了矛盾,起到了四兩撥千斤之功效;謝安在一船人都驚慌不已時,不是和別人一樣慌亂,而是氣定神閑……作者將他們置于特殊的環境中,讓我們透過千年的風煙,感受名士風度。
這些小故事如同歷史長河中一朵朵美麗的浪花,驚艷了你我。
雅量中人物栩栩如生。讀雅量,同樣讓我們學會思考人生的價值,處理復雜問題的方法,面對險境時該有的態度,學會寵辱不驚,看庭前云卷云舒;學會去留無意,觀天上云起云落。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九
我看了一本世說新語,這本書中摘寫了許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說道德,說道理的故事。但是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書一樣。
我看到一篇什么管寧和華韻的故事,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里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沒有撿起金子,而是將金子像泥土一般,繼續翻土。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丟回地上。還有一次,兩人一齊在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大家都去看熱鬧了。華韻把書丟到一邊,去看熱鬧了。于是管寧拿刀割斷草席,分開去坐,向他說:“你并不是我的朋友??!”華韻因為一時的搞笑,為了一時的富有,而失去了一個好朋友。我覺得華韻沒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寧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動心,因為這不是他的,他不會做對不起良心的事。華韻從撿黃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黃金占為己有,只是怕管寧看到。我覺得我要像管寧一樣,不為金錢失去良心。不為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別人抓了,可他一向哀求別人不要把自我的兩個兒子也捉了。但孔融的兩個兒子卻說:“父親難道見過打反了的鳥巢下方還有完整的蛋,這兩個兒子也立馬被抓了?!彪m然這兩個孩子被抓了,但他們小小年紀懂得整體既然保全不了,那么個體也不可能獨存。孔融的兩個孩子雖小,但懂得這個道理,應此不做沒有用的哀求,從容鎮定的理解厄運。我要學這兩個小孩,眼望未來,明白結果以定,就不做無謂的事了。
鄧艾口吃,總是稱自我“艾艾”。有一次,皇帝和他開開玩笑說:“你說艾艾,到底有幾個艾?!编嚢卮瘌P兮鳳兮,本來就是一只鳳。鄧艾即顯得子己博學多才,會用論語。又讓皇帝無地自容,無話可說。婉轉的挽回了自我的面子。我遇到困難時,我也要學鄧艾用婉轉的語言跟別人說,不會和別人大吵大鬧。
還有許多,我就不一個一個說過去了。反正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十
勤于學習才能樂于施教。每當我們看到一本好書的時候,內心總是會忍不住記錄內心的啟發和感想,那些從著作中所冥思震撼人心的話語,那些從著作中所觸摸感動靈魂的文字,我們都能通讀后感傳遞出來。愛學習,愛分享,盡在學科吧。學科吧讀后感欄目為精心為大家提供各類著作的優秀讀后感,分享快樂!
劉墉的《世說新語2》之教育秘笈,在我的閑暇空余終于讀完了,但久久地讓我回味其間。娓娓道來的教育秘笈就像與讀者對話,許多的困惑也隨之漸漸明朗。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亦頗有感慨?!八麄兛赡軇幼鞑豢欤鸫惨膊豢欤麄兊挠^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一點沒錯,就拿我女兒來說,看似動作很慢,起床時叫來喊去的,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說起來讓人又另一種看她的眼光。她學了法語后,了解了一些法國風情,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趟日本,就會告訴你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這就是“新新人類”。
《世說新語》是一部專門記敘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談舉止的小說集,向來被視為魏晉「志人」小說的典范。在世說新語以前,也曾出現過不少軼事小說。今天所見的世說新語雖然已失去原來面目,但從其流傳來看,還是較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歷代普遍受到重視的價值。在魏晉南北朝的「志人」軼事小說中,世說新語因其廣泛豐富的內容涵量和純熟精美的語言藝術,被推為當之無愧的佼佼者,也確立了他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承先啟后,不可忽視的地位。
《世說新語》是劉墉寫的一本關于教育的秘籍,這本書他從孩子誕生前,父母該怎么決定教育的方法、規劃孩子的未來,到孩子出事之后,如何跟孩子互動、開發孩子的潛能。在這本書里,他的一些獨到的教育方法讓我覺得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是漢末人物品評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晉時期作品《語林》、《郭子》、《名士傳》等書的。看了《世說新語》就能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逸事筆記的內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說它是一部魏晉風流故事集,從而起到了名士“教科書”的作用。按馮友蘭的一句說法,風流是一種人格美。當然這種人格美是以當時士族的標準來衡量的。
在虛無、厭世的思想基礎上,魏晉士大夫都消極、頹廢,或乖僻、放蕩,時時流露出生死無常,嘆老嗟傷的感慨,飲酒澆愁和養生服藥,也成為一種風尚?!妒勒f新語》從很多方面寫下了這些內容。“任誕”篇說張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時一杯酒”;“言語”篇記桓溫因見舊時種的柳樹長大,哀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淚,即足以反映當時士大夫的沒落、灰色的人生觀。此外,《世說新語》還記敘了一些人的優良品質,如荀巨伯的重義輕生救護朋友,周處為民除害、勇于悔過等。全是有意義的小故事。對魏晉統治階級的兇殘、丑惡、奢侈等也做了具體的描述。這些內容可以為研究歷史做參考。
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說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世說新語·文學篇》中所謂“文學”是指文章學術,辭學修養,也包括人生態、處事原則。這一時期文學雅士們以清談為主要內容,以辯論為主要方式,對佛、道、玄學進行了融合理解。這當中所體現的包容和學術研究精神,值得我們用心研究,用心學習。
我看了一本世說新語,這本書中摘寫了許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說道德,說道理的故事。不過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書一樣。
初中時聽說劉慶義的《世說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姹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現在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孔子說: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世說新語》是一部專門記敘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談舉止的小說集,向來被視為魏晉「志人」小說的典范。
世說新語一書里記錄許多種類,內容有關人的言行軼事,別離賢良、語言、政事、文學、方正……等,而今天我們所要談論的是有關德行的這一部分。德行有分很多種,諸如孝順、人為作風以及對金錢的看法……等。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奔仁墙^唱,定有屬于他絕唱的魅力,反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十一
《世說新語》是漢末人物品評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晉時期作品《語林》、《郭子》、《名士傳》等書的??戳恕妒勒f新語》就能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逸事筆記的內容和形式了。也可以說它是一部魏晉風流故事集,從而起到了名士“教科書”的作用。按馮友蘭的一句說法,風流是一種人格美。當然這種人格美是以當時士族的標準來衡量的。
《世說新語》是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的史料。其中關于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談,品題,種種性格特征如任誕,簡傲,種種人格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綜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士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如《德行》中: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通過與華歆的對比,贊揚管寧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有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情好時大家沒事,心情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于自己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說我和稽康在一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個不好的東西,或遇到對自己有害的.東西都會閃而避之,但是有的人得到這一個東西,或者遇到這個東西也不是閃而避之。而倒霉反而還一點不會被那樣東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騎中,有一匹叫的盧的兇馬,有人勸告他派人牽去賣掉,瘐亮回答說:“賣它一定會有人買它,但這樣又會害了別人;哪里可把對自己有害的東西轉移到別人身上呢?從前孫叔敖殺了兩頭蛇,就是因為不讓后人看見,從此他就成為古人樂于傳頌的佳話,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嗎?”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 《世說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僅用了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從另一方面談,《世說新語》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由于魏晉之際品評人物重視儀容辭采的風氣較漢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憑只言片語和某個細節來論定一個人的優劣,或據此而援引這個人入官,如“雅量”記載王王旬做桓溫的主簿,桓溫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騎馬沖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動,名價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輔器也”。這種測驗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從此得出是“公輔器”的結論,尤其荒唐。又“文學”篇王衍問阮修:“老莊與圣教同異?”阮回答說:“將無同。”王衍很賞識這“將無同”三個字,即請阮修為椽。這就是著名的“三語椽”的故事。這兩個例子足證明當時重容止,言談的風氣之盛。
在虛無、厭世的思想基礎上,魏晉士大夫都消極、頹廢,或乖僻、放蕩,時時流露出生死無常,嘆老嗟傷的感慨,飲酒澆愁和養生服藥,也成為一種風尚?!妒勒f新語》從很多方面寫下了這些內容。“任誕”篇說張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時一杯酒”;“言語”篇記桓溫因見舊時種的柳樹長大,哀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淚,即足以反映當時士大夫的沒落、灰色的人生觀。此外,《世說新語》還記敘了一些人的優良品質,如荀巨伯的重義輕生救護朋友,周處為民除害、勇于悔過等。全是有意義的小故事。對魏晉統治階級的兇殘、丑惡、奢侈等也做了具體的描述。這些內容可以為研究歷史做參考。
初中時聽說劉慶義的《世說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姹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F在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鬃诱f: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讀書上我向來主張“誤讀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并非此意,你或顛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卻達到一個好的效果,這也是可取的?!俄n非子》里有一個小故事說一個楚國人給燕國的相國寫信,因為是晚上寫,光線不好,楚國人就吩咐手下:“舉燭”,邊說邊寫順手就在信上寫了“舉燭”。燕國的相國收到信了,打開一看有“舉燭”二字,不禁感嘆:“舉燭就是崇尚光明啊,這是讓我們選拔任用賢能的人。”相國把他的“誤讀”給王說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國變得國富民強了。像一本《紅樓夢》讓多少誤讀紅樓又自稱研究紅學的人吃上飯,這“誤讀”多好啊。所以我看《世說新語》的讀書心得將不拘于字句的解釋、不拘于時代的考量、不拘于玄理的考辨,隨心所欲,信馬由韁,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記錄腦?;鸸庖婚W,這也是我把這篇文字分類到隨筆的地方。這樣做可能會對《世說新語》的理解多有謬誤,再加上本人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可能會有不馬克思的地方,科學學得不好,可能會有不科學的地方,難免貽笑方家,歡迎批駁、指正、賜教。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十二
當我讀《世說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時,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為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為什么不可以?”后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么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于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盡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后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為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梢侨A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那么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盡量幫助別人。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如果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十三
這只幾天我在看一本古書——《世說新語》這本書,資料精彩搞笑,用漫畫的形式將書里的資料表達的活靈活現,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起在這本書里暢游一番吧!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是一本記錄自漢末到南朝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的筆記小說。成書時光為我國南朝宋時期,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妒勒f新語》按資料分為德行、言語、政治、文學等三十六類,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故事二:
從前有一個叫楊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時,命楊修為主簿,他聰慧過人,善于揣測他人的內心。一次他帶人修好了相國的大門,曹操見了不說話,讓人拿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甩袖離開。眾人都很擔心,怕活不成了。楊修讓人把門拆了,說道:“門中寫一個‘活’字,合起來看“不就是一個‘闊’字嗎?丞相嫌門太大了??!”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楊修用自己的智慧很多次猜測出曹操的心思,還有許多關于他思維敏捷的小故事。從這些故事中讓我明白了,楊修是那么的聰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古代時的經典故事,還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你也來看看《世說新語》這本書吧!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十四
看到《世說新語》的書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甚至認為這是一本現代書。但事實并非如此,據說《世說新語》編于南北朝時期,是一本收錄歷史故事的書。
最終拿到這本書,我翻了翻,卻有了一個“重大發現”——啊?這本書不是收錄故事嗎?怎樣全是文言文!我對文言文并不感興趣,覺得沒意思,便把它放下了??稍倩仡^看時,卻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先《世說新語》分為三十六章,每個章節都記敘了一種思想或行為,收錄了必須篇數的歷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頭,都標有注釋與譯文。這下我就能閱讀了。
那么,《世說新語》都講了些什么?它里面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人軼事,比如管寧割席、廣陵散絕等,還有許多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故事。通讀下來,真是收獲多多。
讀了這本前無古人,也許會后無來者的好書,我心中真是感慨萬千。
首先,這本書編得十分好,它把歷史濃縮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讓人讀起來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書,而不是單調的歷史記載。并且它把諸多故事進行了分類,分成三十六章,讓人查閱起來很方便,一目了然。
其次,它經過故事傳播著道理,看著一個個形象生動的人物,我們就會明白,哪些人是學習的典范,哪些人是“負面教材”。
《世說新語》讓我眼界大開,沒有想到歷史遇見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識的火花。真心期望大家一起來讀這本好書,感悟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禮貌歷史!
世說新語讀后感篇十五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護之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賦父?
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袁公一次問兒童時的元方他爸在當縣城做官時,都做了些什么事情,為什么所有人都對他贊口不絕的。
元方說他父親對比較強勢的人用德行去感召,對弱小的人則用施以仁慈和關懷。讓所有的人都安心穩定,享受幸福生活,久而久之,所有的人都感激他。
袁公笑說他做縣令時也如此對一方百姓,不知是元方的父親效仿他呢還是他效仿元芳父親。
元方說周公和孔子不在同一個年代,但是他們所思所想卻不謀而合,跨越時空后也有驚人的相似。但是周公并沒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沒有效仿周公。
兩個不在同一個時空的人心系一處,思維模式和處事方法相同是有可能的,如在老子莊子孔子出現的時代,西方也正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出現的時。但是他們彼此并不知道有對方存在。
這說明文人有相同的思考方式并不奇。
當然后人受前人影響的也不排除,從文章,語言,從行為處理方式都有受其影響。
兩個人都沒有受影響,但是某天遇到了恍然大悟原來真的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