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一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這是人教版第六冊教材的課文,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娒林斯基寫的。考慮到在一節課里要基本完成教學內容,我為四年級的孩子選擇了這篇比較短小淺顯的課文。盡管評課的老師給了我很多鼓勵的話語,但我想起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保留自己的判斷!老師們為了鼓勵我才盡量說優點,我自己知道,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一些遺憾。這只能說明,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還不夠強,現場調控能力還有待加強,而思考和實踐是走向成熟的捷徑。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課的過程全部攝下來,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的話,一定會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真正做到順學而導。
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預料的不一樣的。每個人對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異的。這就決定教師必須敏銳地察覺他們的思維過程,從錯綜復雜的信息中提煉最值得探究的教學問題,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揣摩、感悟、體驗、想象去解決心中的問題,把學和教、預設和生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風箏”飛得多遠,“線”永遠在老師的手中。在教學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來指導學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讓學生說感受的環節,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從學生閱讀的心理規律上來看,學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寫工程師和工人們沉默的話。在對學生學情的估計和及時調整策略上,我顯然缺乏教學機智。我想在探究“工人們和工程師為什么嘆氣”這個問題前,還是應該先讓學生解決“馬蹄形”是什么形狀,從而對課文意思有一個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讓樹,還是把樹砍了吧?”這個問題,就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爭辯思維,更有興趣地去讀書。
因此,教學是要充分預設的,同樣的教學內容,到不同的班級去教,過程也是不一樣的,教師最要緊的是現場靈活的調控能力。在細節上,還有很多毛病,比如一開始自己也有些緊張,說明缺少實踐鍛煉的經驗;對多媒體課件的操作不夠靈活,導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張幻燈片提前放了出來;對時間的控制不夠完美,導致教學出現了幾十秒的多余時間,又讓學生提問,使教學又終點回到了起點;對板書的設計雖然比較有新意,但是當時考慮到時間,漏了“和諧畫卷”這幾個詞,我想如果加上,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總之,在辛苦的過程里,我們會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課題、上課都是一樣。我想起一個朋友的話:“做一棵會思考的蘆葦”吧!在過程里,我們感受著快樂!同時我也要感謝我們這個團結協作的大集體。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二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這是人教版第六冊教材的課文,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娒林斯基寫的。考慮到在一節課里要基本完成教學內容,我為四年級的孩子選擇了這篇比較短小淺顯的課文。盡管評課的老師給了我很多鼓勵的話語,但我想起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保留自己的判斷!老師們為了鼓勵我才盡量說優點,我自己知道,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一些遺憾。這只能說明,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還不夠強,現場調控能力還有待加強,而思考和實踐是走向成熟的捷徑。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課的過程全部攝下來,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的話,一定會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真正做到順學而導。
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預料的不一樣的。每個人對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異的。這就決定教師必須敏銳地察覺他們的思維過程,從錯綜復雜的信息中提煉最值得探究的教學問題,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揣摩、感悟、體驗、想象去解決心中的問題,把學和教、預設和生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風箏”飛得多遠,“線”永遠在老師的手中。在教學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來指導學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讓學生說感受的環節,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從學生閱讀的心理規律上來看,學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寫工程師和工人們沉默的話。在對學生學情的估計和及時調整策略上,我顯然缺乏教學機智。我想在探究“工人們和工程師為什么嘆氣”這個問題前,還是應該先讓學生解決“馬蹄形”是什么形狀,從而對課文意思有一個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讓樹,還是把樹砍了吧?”這個問題,就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爭辯思維,更有興趣地去讀書。
因此,教學是要充分預設的,同樣的.教學內容,到不同的班級去教,過程也是不一樣的,教師最要緊的是現場靈活的調控能力。在細節上,還有很多毛病,比如一開始自己也有些緊張,說明缺少實踐鍛煉的經驗;對多媒體課件的操作不夠靈活,導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張幻燈片提前放了出來;對時間的控制不夠完美,導致教學出現了幾十秒的多余時間,又讓學生提問,使教學又終點回到了中國;對板書的設計雖然比較有新意,但是當時考慮到時間,漏了“和諧畫卷”這幾個詞,我想如果加上,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總之,在辛苦的過程里,我們會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課題、上課都是一樣。我想起一個朋友的話:“做一棵會思考的蘆葦”吧!在過程里,我們感受著快樂!同時我也要感謝我們這個團結協作的大集體。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三
《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情節簡單,通過尋常小事,不尋常的處理方法,感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以下是我教授此課后的幾點感受:
一開始,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不太理解,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復雜的思想斗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贊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贊美,但最后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占上風就是一種高尚。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地讓學生朗讀課文的最后一段,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這種環保意識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
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著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想象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說些什么,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說話練習中,錘煉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后,我讓學生了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
雖然自己很努力,想離完美更近一些,但回頭審視自己的課堂,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1、在理解課文時,過于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筑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于略讀課文,應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四
上了《路旁的橡樹》一課,這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八篇課文,該文為略讀課文,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課文生字詞不多,一個課時可以解決,可以抓課文后面句子“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入手,重點引導學生從課文找線索去理解這個句子。現將教學總結反思如下:
一、導入要富有激情,通過補充橡樹的資料,順勢提出橡樹面臨的被砍的問題,激起生共鳴。補充橡樹的資料不宜過多,重點突出便可。
二、自學與檢查的環節應放手給學生去自主學習。學生讀詞語與句子時要注意糾正讀音,特別是長句子的朗讀要注意讀出分號與逗號的停頓區別。指導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要滲透概括的方法,一步步指導生學會概括。
三、交流會環節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放手給學生去思考、去談感受。其中,在討論問題“工程師和工人們為什么會沉默、嘆氣?”,要多給生思考的空間,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你自己什么時候會沉默嘆氣?”學生自然而然會想到“遇上難題不能找到答案的時候”。教師要靈活處理,把問題與學生的實際拉近。
師:“工程師向工人們走來,他什么話也沒對工人們說。”
生:“工人們也沉默不語。”
師:“工程師長久地看著筑路計劃,然后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哎!”
生:“工人們也沉重地嘆著氣——哎!”
在交流的環節,學生是主體,但教師的過渡語也很重要,可以預設靈活的過渡語,引導學生去找齊能夠體現“筑路人有高尚的心”的句子,如筑路人是怎么解決問題的呢?我設計了這樣的過渡語“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嗎?”這樣的語言能夠讓學生的思維又集中在課文工程師打進楔子的環節,拋出了問題,又緊緊地回到了課文。針對這個部分,教師可以簡單講解楔子插入地下的作用(目的是規劃出筑路路線,按他打進楔子后的路線將會不再筆直,會拐了個彎,像下文說的“馬蹄形”一樣。要離橡樹100米,因為他考慮了橡樹的根部的安全,保證筑路過程不會影響到樹的生長),從中也可順勢提一下“從這可以看出工程師是個怎樣的人?”加深學生對工程師人格魅力的感受。
課文最后自然段結合前面部分一起解決,考慮了這是筑路前后的對比,能更好地讓生理解筑路人為了保護橡樹而沒完全按筑路計劃去修筑公路,升華體現了“筑路人高尚的心”。
四、拓展部分是情感的升華,灌輸了環保意識教育,準備了兩個小環節,第一環節是對課文情感的升華,第二環節是把環保融入生活各方面的環保意識教育,時間充足的話可以完成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可以讓學生嘗試寫下來。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五
本篇課文的.作者是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課文主要講筑路工人們在修建一條公路,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橡樹。幾年過去了,這條筆直的公路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人們都贊嘆筑路的人有一顆高尚的心。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獨立閱讀,交流合作,讀懂課文。本課重點在于理解“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并樹立環境保護意識。所以學習課文時,選用了練讀——選讀——質疑——議讀等方式,促使學生生生互動起來,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環保教育,培養了學生愛護樹木、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獲:
一開始我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樹,通過“小博士”的介紹了解橡樹的外形特征、生長環境和價值作用。“小博士”的介紹詳細又齊全,使孩子們對橡樹有了比較充分的認識。再通過尋找課文中描寫橡樹的句子:“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著一棵高高的橡樹。它是那么粗壯、結實、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樣。”啟發學生自己想象這棵橡樹的形狀,說說這棵橡樹的特點,請一位同學上臺畫出他心目中的這棵挺拔、高大的橡樹,全班同學再加以改進和補充。至此一棵散發著勃勃生機的橡樹聳立在同學們的眼前,大家對橡樹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過過往人們的評價:“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讓孩子們聯系生活實際理解什么是“高尚”的基礎上,思考:過路人為什么說筑路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從課文的什么地方能感受到筑路人那顆高尚的心?讓學生在筑路人如此珍愛一棵樹這種不平常的行為中,在對生命的尊重中,在對環境的保護中,深深感受和體會筑路人那顆高尚的心!
整堂課我引導著學生自己將課文讀懂、讀活,盡量避免分析教材,課堂上把質疑——尋疑——解疑的主動權都交給了學生。圍繞課文的重點和中心句“筑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本節課我采用的是變序的閱讀設計(首——尾——中),讓學生先了解故事的開頭和結局,并讓學生自己從故事的結局提出問題,然后循著故事的結局再去探討故事的起因和發展,這樣將理解課文結尾這個含義深刻句子的難點化解了,并以此為主線貫穿了整節課。
學生通過尋找高尚的行為和高尚的心靈,深入學習課文的語言,從語言中體會、感悟,獲得和作者一樣的情感。同時通過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實現與文本的交流、對話。而適時加進對修路工程的了解,從新的視角感受,加深對筑路人為保護橡樹而做出的各種努力和犧牲的了解。最后通過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進行對比,更加突出工程師和筑路工人強烈的環保意識。
由《路旁的橡樹》引發學生對隨意毀壞森林的思考,由毀壞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問題引發對環保問題的關注;由一個小村莊聯想到許多小村莊,由鄉村聯想到城市,由中國聯想到世界,聯想到地球——我們的家園,學生的思維隨著感情的指揮棒自然流淌。
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不太理解,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復雜的思想斗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贊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贊美,但最后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占上風就是一種高尚。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地讓學生朗讀課文的最后一段,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這種環保意識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
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著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想象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說些什么,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說話練習中,錘煉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后,我讓學生了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
雖然自己很努力,想離完美更近一些,但回頭審視自己的課堂,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1、在理解課文時,過于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筑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于略讀課文,應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六
《路旁的橡樹》課文語言質樸,情節簡單,通過尋常小事,不尋常的處理方法,感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以下是我聽了譚玲老師的授課后的幾點感受。
一、留足空間實現多元解讀
一開始,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不太理解,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復雜的思想斗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贊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贊美,但最后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占上風就是一種高尚。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地出現課文的最后一段,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這種環保意識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
二、人文性與工具性并舉
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著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想象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說些什么,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說話練習中,錘煉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三、聯系生活拓展語文外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后,要讓學生了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
還存在著的不足:
1、在理解課文時,過于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筑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于略讀課文,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探索實踐。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七
《路旁的橡樹》課文語言質樸,情節簡單,通過尋常小事,不尋常的處理方法,感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以下是我聽了譚玲老師的.授課后的幾點感受。
一開始,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不太理解,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復雜的思想斗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贊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贊美,但最后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占上風就是一種高尚。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地出現課文的最后一段,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這種環保意識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
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著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想象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說些什么,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說話練習中,錘煉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后,要讓學生了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
1、在理解課文時,過于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筑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
2、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于略讀課文,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需要進一步探索實踐。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篇八
核心提示: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講述于課文有關的故事。之后出事南北兩座城市圖,教師描述情景。學生立即豎起兩耳傾聽,然后各抒己見,但是由于學生閱歷淺,沒有說出解決的辦法,教師立即引入課文。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學生自由...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講述于課文有關的故事。之后出事南北兩座城市圖,教師描述情景。學生立即豎起兩耳傾聽,然后各抒己見,但是由于學生閱歷淺,沒有說出解決的辦法,教師立即引入課文。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學生自由讀讀課文然后匯報。教師引導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又通過討論,找出描寫工人們不想砍掉橡樹心情的句子并加以理解,學生知道橡樹是有很強的的生命力和美結合在一起的,不能破壞。常言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今天的橡樹和公路都要,并且很完美,這是工程師和工人們的心愿。工人們既要把道路修好又要保留橡樹。孩子們知道人和自然能和諧相處,保護一草一木,贊美工人們有一顆高尚的心等。不足之處,部分學生課文讀得很差,句子理解有難度。
《路旁的橡樹》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