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初中音樂教育敘事篇一
這是我為高一年級上第一堂音樂課,由于教參等配套光盤要遲一些到位,又不想讓新學期的第一堂課在平淡無味中度過,便思索著有沒有什么辦法讓第一節課深深吸引住學生,使他們從中得到藝術享受的同時,獲得一定的知識.
在我校另一位音樂老師——李老師的幫助下,我決定同剪切的視頻上一堂名為"貝多芬交響樂"的欣賞課,專門欣賞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和《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
同學們提前便進入音樂教室,一進教室就被背頭彩電上的定格影象所吸引,紛紛問:"老師,我們今天要看什么電影 "我說:"你們喜歡這種視頻的形式嗎 ",他們說:"喜歡!""那么,我們今天就欣賞貝多芬的交響樂,好嗎 ""好!"學生們高興地回答.
這節欣賞課共剪切了十段視頻,每一段都有對貝多芬音樂及生活的不同描述,每播放一段視頻,我會為學生進行相應的概述和講解.學生們聆聽著貝多芬筆下美妙的音樂,欣賞著精彩的畫面,不僅懂得了貝多芬如何與殘酷的命運進行抗掙,如何在耳聾狀態下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更領悟了貝多芬在身心受到雙重打擊下,獨自承受痛苦,卻將樂觀與積極撒播人間的高貴品質.
課堂顯得很安靜,學生們都聚精會神地看著,聽著.為了更好地活躍學生們的思維,在由我講述的部分中,我設置了一些與內容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欣賞,當他們從中找到答案時,都爭先恐后地發言.
在這節課將近尾聲時,我不經意地問了一句:"誰會彈貝多芬的鋼琴曲 "沒想到有一位女同學舉起了手.我又問:"能為大家表演一段嗎 "她說:"可以,但不太熟了.""沒關系,一小段就可以,大家為她鼓掌!"我很高興地說.這位女同學演奏了一段《月光奏鳴曲》,從我的內心非常感謝這位女同學,不管她演奏得怎樣,她愿意與老師配合,敢于展示自己就足以得到贊賞.她的演奏結束了,我不由得第一個鼓起掌來,整個教室也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說真的,這節欣賞課所達到的效果超出了我的預想.經過調查,學生們平日里,聽的最多的還是通俗音樂,原本以為學生不再情愿欣賞和了解離我們已有兩百年的貝多芬了,但實踐證明,只要運用一些現代化的手段,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定會拉近現代人與那些早已逝去的偉大音樂家之間的距離.我想,也許真正造成距離的不是時間,而是心靈.只要身為教師的我們用心構建起學生與音樂之間的橋梁,就會縮短因某種無知與偏見而產生的距離.
評價:
一,從教師角度
對我而言,今天的收獲改變了我以前認為高中生不喜歡古典音樂的看法,以為課上一定會亂糟糟的,老師必須板著臉來應付,其實有時如果能多嘗試一些教學方法,更好地與學生溝通,音樂課也能引起更多學生的興趣.教師身為一名"引導者",要富有不斷創新的精神,并善于借鑒前人的優秀經驗,才能構建好學生與音樂之間的橋梁,從而引領學生走進美妙的音樂世界,也能讓自己在工作中更好地成長.
二,從學生角度
經過這節欣賞課,我相信今天所領悟到的東西對我今后的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在課堂上,運用視聽并穿插講解與問題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完全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當今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高中生未必不如教師的眼界開闊,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往往非常強.所以,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運用更多的教學手段,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借助現代化的手段,適時地向學生展示一下自己的專長等等,都會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鮮活,生動,更吸引學生的眼球.如果教師能多動一些心思,一定會得到學生的認同,這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從學生角度思考問題,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需求,這樣才能為學生的成長打好基礎.
三,師生角度
在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的今天,建立愉快和諧的師生關系對于每位從教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只有愛自己的職業,愛自己的學生,才能為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打好基礎.心理學認為,放松狀態有利于發展創造思維.營造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師生關系處于一種平等,信任,理解的狀態,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綜合素質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
初中音樂教育敘事篇二
作為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用音樂本身的力量,使欣賞者置身于音響天地中,通過教學能有效的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品德、智力、審美能力的全面發展。長期以來,我們的音樂欣賞課形成一種標準教學程序:1、先介紹作者生平;2、介紹作品時代背景;3介紹主題(可先聆聽一遍);4、介紹作品結構(可聆聽若干片斷);5、完整的欣賞全曲。于是,一切盡在教師的導聽之中。而通過這次培訓學習有了很多的感觸,再結合自己教學實踐,我覺得有幾點要重視與把握的,現將其分述如下,與大家共勉:
1.改變學生的錯誤觀念,以利于音樂欣賞
初中學生往往有這樣的觀念:我們來校的目的是為了升學。因此音樂對他們來說無所謂,認為學音樂僅僅是為了娛樂,這就給上音樂課增加了難度,不認真聽講,更不細心欣賞作品。面對這種局面就要給學生講學習音樂給人們帶來的好處。美國的(神經學、心理學以及物理學)專家聯合研究得知:音樂不但可以讓猛獸安靜下來,對人類有更多的益處。通常小孩一出生就喜歡音樂,一出生就對音樂有反應。空間推理能力強可提高思考邏輯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能在21世紀找到好工作,因為所有行業都會需要能夠運用高科技的人。學習音樂可以讓思維更清晰讓人更容易專心,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能處理得更好,并可有效疏解各種壓力,使人身體要健康。國家的興旺、民族的強盛,需我們每個人具有相當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只有較高的素養,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激烈競爭,人們才有創造力,社會才能更快發展,由此可見學習音樂有多么重要。
2.流行音樂與音樂欣賞巧妙結合
把流行音樂作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整個音樂文化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拓展文化藝術的視野,讓優秀的流行歌曲走進音樂課堂,為學生搭建起通向高雅音樂的橋梁。流行音樂易被人們傳唱,具有鮮明強烈的節奏,很具體現青春活力,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熱衷于它非常自然。教師無需禁止學生去聽去唱,并且在音樂欣賞時可選用一首與欣賞作品內容相關或相近的作品,以增強學生對作品的感染力,如:當欣賞內蒙古民歌《遼闊的草原》時,可事先播放騰格爾的《天堂》mtv。通過欣賞讓學生對草原有初步的認識:藍藍的天空、潔白的羊群、奔馳的駿馬、綠綠的草原……再去欣賞《遼闊的草原》,更易理解作品,感受體驗其意境。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之美,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在"美"的氣氛環境中,培養了他們的審美觀念,陶冶了他們的情操。它的這種獨特的表現方式和接受方式,在激發人的情感方面比其它姊妹藝術來得更直接、更迅速,且效率更高,又給欣賞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促其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在音樂藝術的天空。
3.要“聽” 中“思”
音樂欣賞特別強調“靜”,這是因為音樂是聽覺藝術,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中,才能獲得最佳的聽覺效果。靜則思,在聽前教師有意識、有目的的給學生提出一些簡單的、帶啟發性的問題。如欣賞《光明行》,聽前教師出示在黑板上以寫好的幾個問題如:這個曲子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曲子的速度如何?情緒如何?你聽后有什么感受?讓學生有目的的聆聽與思考。結果,聽一遍后學生紛紛舉手回答:曲子是有二胡獨奏的;速度是:快等等。雖然問題簡單,但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的聽,思維想象也因此而積極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審美功能,獲得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和理解,
4.是要“聽”中“說”
有些樂曲學生沒聽過,不熟悉,興趣不大。遇到這種情形,教師可以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敘述樂曲形成的過程以及情感特征,盡量縮短學生與樂曲之間的距離,并使他們逐步融入樂曲所表現得意境。也可以讓學生說出聆聽作品后的感受像《百鳥朝鳳》,我要求同學們閉上眼睛全神貫注的欣賞,之后用一個詞語或一段話把自己的感受描繪出來。于是各種各樣的詞語誕生了“爭執”“百鳥爭鳴”“清晨”......
上面僅是粗淺的談論了音樂欣賞中的教學方法,而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所謂教無定法。問題在于隨機創造。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努力的探索,充分看清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巧妙設計,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讓課堂充滿活力,就會順利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音樂欣賞課再也不會是死板的“一言堂”,那將是一個百鳥爭鳴生機盎然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