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有關醫生的事例 醫生的事跡材料篇一
醫生淡然地笑著說:“很抱歉,剛剛我不在醫院,但我一接到電話,就以最快的速度趕來了。現在,我希望您能冷靜一下,這樣我也好去做我的工作。”
“冷靜?如果手術室里躺著的是你的兒子,你能冷靜嗎?如果現在你的兒子死了,你會怎么樣?”男孩的父親憤怒地說。
醫生又淡然地笑了,回答道:“我會默誦《圣經》上的一句話:‘我們從塵土中來,也都歸于塵土,祝福是主的名字。’請為你的兒子祈禱吧!”
“當一個人對別人的生死漠不關心時,才會給出如此輕巧的建議。”男孩的父親嘀咕道。
幾個小時后,手術順利完成,醫生高興地從手術室走出來,對男孩的父親說:“謝天謝地,你的兒子得救了!”然而,還沒有等到男孩的父親答話,他便匆匆離去,并說:“如果有問題,你可以問護士!”
“他怎么如此傲慢?連我問問兒子的情況這幾分鐘的時間他都等不了嗎?”男孩的父親對護士憤憤不平地說道。
護士的眼淚一下子就流出來了:“他的兒子昨天在一場交通事故中身亡了,當我們叫他來為你的`兒子做手術的時候,他正在去殯儀館的路上,現在,他救活了你的兒子,要趕去完成他兒子的葬禮。”
別人的生活發生了什么,他們正在經歷著怎樣的波折和磨難,站在自我立場的你可能并不知曉,你所看見的只是表象而已。
有關醫生的事例 醫生的事跡材料篇二
“真的要修橋了,有人來勘察了。”日前,當筆者打通云南省福貢縣 “索道醫生”鄧前堆的電話之后,他高興地告知這個好消息。鄧前堆是福貢縣拉馬底村的醫生,這個村子被怒江一分為二,僅有一條100多米長的索道連接村子兩岸,怒江水急,峽谷極深,但鄧前堆背著藥箱在這條索道上來來往往已28年,為村民治病送藥……
“索道醫生”鄧前堆因為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報道,“索道醫生”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
至今,鄧前堆都不覺得自己做了多么偉大的事,不善言談的他反復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鄉村醫生。”
百米溜索“掉下去就死定了”
鄧前堆這段時間很忙,因為當地晝夜溫差大,不少村民感冒發燒。鄧前堆是方圓幾十里有名的“老醫生”,不少外村人也來找鄧醫生看病,因為“信得過他”。診所一天要接待五六個病人,在診所給病人輸完液,鄧前堆還要出診去看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年病人。有些村民住得很遠,經常要繞著山路走上1個小時才能到達一戶人家。若需要打吊針,鄧前堆就在旁等著,陪老人聊天。
2月10日下午,鄧前堆去了4個病人家,有些需要步行半小時,有些需要步行兩個多小時,回到家已是深夜。
鄧前堆告訴筆者:“我們拉馬底村共有1043位村民,分散住在怒江兩岸的5座大山里,兩岸各有3個生產隊。村子東岸修有公路,交通相對方便,而村子西岸的病人若不能溜索過江,就需要繞一天的山路才能走到公路,所以一般小病他們不會去醫院,需要我走村入戶為村民打針送藥。我家離診所很近,只有1公里,但走到最遠的村民家單程需要5個小時,天不亮就出門,到天黑才能回家。若是要給村民接種疫苗,我就把他們約到各自的生產隊,集中接種。每3個月我會給全村兒童做體檢,走完全村要花七八天時間。”
最多的時候,鄧前堆1個月得去對岸十幾次。最近這幾天沒去,因為上個月底已經給村子對岸的孩子們打過疫苗,前幾天也給對岸燒傷的開扒俄老伯換過膏藥了。“索道有100多米,距江面約有30米高,以前的滑板是木頭做的,拴不緊掉下去就死定了。后來滑板改成鐵制的,比較牢固,可是摩擦力比較小,不容易剎住。”鄧前堆說,“一次我因為速度太快剎不住,一下子撞到了對岸的柱子上,差點就撞死了,傷得走路都走不了。藥箱里的玻璃瓶裝注射劑也碎了不少,所幸剩了1個,剛好給人治病。我一年總要有七八次在半夜到對岸出急診,天黑得不見五指,打著手電筒溜索是最危險的。”
治病救人“比自己賺錢重要”
兩年前,鄧前堆的工資每月只有100多元,而今工資提高到200多元。雖然收入微薄,但鄧前堆常常為沒有錢治病的村民墊付醫療費,“因為他們實在貧苦,可憐。”鄧前堆說。漸漸地,他手上存了很多村民們的欠條,共計1000多元,在《新聞聯播》播出后,這筆欠款已經由當地政府補償。
每月3日,鄧前堆都要去鄉衛生院訂購藥品,而購買藥品的費用需要鄉村醫生貸款先行墊付,現在他還有7000多元的貸款沒還。不過這段時間,他過得比較踏實,因為春節前就備足了常用藥品。為何貸這么多款也要買藥呢?“沒有藥,怎么算得上是個醫生!”鄧前堆說,“村里讓我當村干部,說是工資高一點,但我不想當,我只想多學點醫學知識,給家人和村民看病。后來又有一位老鄉從廣東回來,勸我一道出去打工,說是可以賺很多錢,我考慮了一下也沒去,我覺得為村民減輕病痛遠比自己賺錢重要,村子里的人平平安安就是我的心愿。”
最大心愿
“一直當一個鄉村醫生”
不少人被“索道醫生”鄧前堆所感動。在中央領導的關心下,目前,交通部和云南省已決定共同出資,建設拉馬底村農用車吊橋;云南省將在“十二五”期間把全省的索道改變為能夠通行機動車的橋梁;交通部表示,要加快改善西部貧困山區、邊疆地區農村交通條件;近日,云南省衛生廳還通知開展學習優秀共產黨員鄧前堆活動……
除了修橋,鄧前堆還希望村子西岸也能有條公路,村民生活可以更方便一點。“現在,我們村的村民已經全部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如果看病花了20元錢,約有10元錢可以報銷,大部分村民都能負擔得起常見病的醫療費用。就是我自己,還想多學點醫學知識,特別是骨科,比如關節復位之類,因為這里山多坡陡,村民容易摔傷。還有他們采藥割草時容易受刀傷,我也想學著治好傷病。我希望能夠一直當鄉村醫生,直到干不動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