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財會入門基礎知識題庫 財會入門免費課程篇一
1、一般納稅人
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
銷項稅額=銷售額×稅率(此處稅率為17%)
組成計稅價格=成本×(1+成本利潤率)
組成計稅價格=成本×(1+成本利潤率)÷(1—消費稅稅率)
禁止抵扣人進項稅額=當月全部的進項稅額×(當月免稅項目銷售額,非應稅項目營業額的合計÷當月全部銷售,營業額合計)
2、進口貨物
應納稅額=組成計稅價格×稅率
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關稅+消費稅
3、小規模納稅人
應納稅額=銷售額×征收率
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征收率)
二、消費稅
1、一般情況:
應納稅額=銷售額×稅率
不含稅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增值稅稅率或征收率)
組成計稅價格=(成本+利潤)÷(1—消費稅率)
組成計稅價格=成本×(1+成本利潤率)÷(1—消費稅稅率)
組成計稅價格=(材料成本+加工費)÷(1—消費稅稅率)
組成計稅價格=(關稅完稅價格+關稅)÷(1—消費稅稅率)
2、從量計征
應納稅額=銷售數量×單位稅額
三、營業稅
應納稅額=營業額×稅率
四、關稅
1、從價計征
應納稅額=應稅進口貨物數量×單位完稅價×適用稅率
2、從量計征
應納稅額=應稅進口貨物數量×關稅單位稅額
3、復合計征
應納稅額=應稅進口貨物數量×關稅單位稅額+應稅進口貨物數量×單位完稅價格×適用稅率
五、企業所得稅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準予扣除項目金額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
月預繳額=月應納稅所得額×25%
月應納稅所得額=上年應納稅所得額×1/12
六、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商企業所得稅
1、應納稅所得額
制造業:
應納稅所得額=產品銷售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商業:
應納稅所得額=銷售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服務業:
應納稅所得額=業務收入×凈額+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2、再投資退稅:
再投資退稅=再投資額×(1—綜合稅率)×稅率×退稅率
七、個人所得稅:
1、工資薪金所得: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使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2、稿酬所得: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使用稅率×(1—30%)
3、其他各項所得: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使用稅率
八、其他稅收
1、城鎮土地使用稅
年應納稅額=計稅土地面積(平方米)×使用稅率
2、房地產稅
年應納稅額=應稅房產原值×(1—扣除比例)×1.2%
或年應納稅額=租金收入×12%
3、資源稅
年應納稅額=課稅數量×單位稅額
4、土地增值稅
增值稅=轉讓房地產取得的收入—扣除項目
應納稅額=∑(每級距的土地增值額×適用稅率)
5、契稅
應納稅額計稅依據×稅率
財會入門基礎知識題庫 財會入門免費課程篇二
1、會計的反映職能:是指會計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從數量上反映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已經發生或完成的經濟活動,為經營管理提供經濟信息的功能。
2、會計的監督職能:是指會計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會計反映所提供的經濟信息,對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控制,使之達到預期目標的功能。
3、會計:(理解)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并利用專門的方法和程序,對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完整的、連續的、系統的反映和監督,旨在提供經濟信息和提高經濟效益的一項管理活動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4、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或會計假設):是指為了保證會計工作的正常進行和會計信息的質量,對會計核算的范圍、內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會計原則。
5、持續經營:是指會計核算應以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而不考慮企業是否將破產清算。
6、貨幣計量: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及經營成果,或其他單位的經濟活動都通過貨幣計量予以綜合反映,其他計量單位雖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有用性原則:又稱相關性原則,是指會計核算所提供的經濟信息應當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會計提供的信息要同決策相關聯。
8、一貫性原則:是指各個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處理會計業務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會計期間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隨意變更,以便于對前后時期會計資料進行縱向比較。
9、配比原則:是指對一個會計期間的收入和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配合起來進行比較,在同一會計期間登記入賬,以便計算本期損益。
10、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指企業應按收入的權利和支出的義務是否屬于本期來確認收入、費用的入賬時間,而不是按款項的收支是否在本期發生。
11、資產;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并能為企業提供未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
12、負債:是企業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需以資產或勞務償還的債務。
13、所有者權益:(一般了解)是企業投資人對企業凈資產的所有權。
14、收入:指企業由于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業的資產而發生的或即將發生的現金(或其等價物)的流入,或債務的清償。
15、費用:指通過配比方式確認的為取得收入而發生的各種耗費。這個定義是指狹義的費用,僅限于同提供商品和勞務有關的資產耗費,即營業費用。廣義的費用,還包括投資損失、營業外支出和所得稅費用。
16、會計科目:是對會計對象具體內容即會計要素進一步分類的項目。
17、賬戶:是對會計要素進行分類核算的工具,它應以會計科目作為它的名稱,并具有一定的格式。
18、復式記賬:指對發生的每一項經濟業務,都以相等的金額,在相互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賬戶中進行記錄的記賬方法。
19、簡單會計分錄:指一個賬戶借方只同另一個賬戶貸方發生對應關系的會計分錄,即一借一貸的會計分錄。
20、復合會計分錄:指一個賬戶借方同幾個賬戶貸方發生對應關系,或相反,一個賬戶貸方同幾個賬戶借方發生對應關系的會計分錄,即一借多貸或多借一貸的會計分錄。
21、實收資本:是指企業實際收到的投資者投入的資本,它是企業所有者權益中的主要部分。
22、固定資產:一般是指使用期限較長,單位價值較高,能在若干個生產周期中發揮作用,并保持其原有實物形態的勞動資料,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機器設備、運輸設備、工具器具等。
23、“應付賬款”賬戶:是用來反映和監督企業因采購材料而與供應單位發生的結算債務的增減變動情況的賬戶。
24、“應收賬款”賬戶:是用來反映和監督企業因銷售產品應向購買單位收取貨款的結算情況的賬戶。
25、生產費用: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用貨幣額表現的生產耗用,叫做生產費用。
26、“生產成本”賬戶:是用來歸集和分配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項費用,正確計算產品生產成本的賬戶。
27、“制造費用”賬戶:是用來歸集和分配企業生產車間為生產產品而發生各項間接生產費用。
28、待攤費用:是指企業已經支出但應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別負擔的、分攤期在一年以內的各項費用。
29、預提費用:是指預先分期計入各期成本、費用,但在以后才實際支付的費用。
30、管理費用:是指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項費用。
31、支票
位簽發的沒有填寫收款單位名稱,沒有付款日期,沒有付款金額,而已經加蓋了印鑒的支票,有時也包括未經簽章的支票。該種支票一般在無法提前確定購貨單位或購貨金額的情況下使用。該支票一旦丟失會給單位造成損失(誰揀到了都可以在上邊無限制的填寫使用金額),因此,財務上一般限制領用空白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