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龍潭公園介紹作文 游記龍潭公園作文篇一
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建玉泉龍神祠,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20__年)和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玉泉曾兩次被清朝皇帝敕加“龍神”封號,使黑龍潭名列中國名泉而名滿天下,后又修建了得月樓、戲臺、萬壽亭、五孔橋等園林建筑,新建了象山游路,解放后,遷入明清古建筑五鳳樓、解脫林、光碧樓、忠義坊石獅、文明坊、一文亭等園林建筑,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方國瑜教授的墳墓也安放在黑龍潭靜溢的山林中。黑龍潭大門上的“黑龍潭”三個字是原省書法協會會長,納西族書法家李群杰所題寫。1963年重修得月樓時,郭沫若應邀題寫了“得月樓”三個字及兩副楹聯。1981年,東巴文化研究所在黑龍潭成立,使黑龍潭集中國風景園林之大成,又兼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十年來,先后有十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到黑龍潭考察,中外游客絡繹不絕。
黑龍潭成為麗江乃至云南旅游景點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為了追求新的發展目標,適應市場需求,實現與國際接軌,實施了iso9001:20__和iso14001:1996國際標準認證,旨在提高整體質量/環境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謀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同步增長。
沿著四方街潺潺的流水溯源而上,在古城的北面象山腳下有一潭山泉,這就是黑龍潭,現在辟成公園,又名玉泉公園。玉龍雪山正好倒映在黑龍潭水面上,清澈的湖水倒映著玉龍的巍峨,這個畫面曾經作為麗江的標志為很多人所熟悉。
麗江玉泉公園位于麗江古城北面象山腳下,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其后乾隆六十年、光緒十八年均有重修記載。舊名玉泉龍王廟,因獲清嘉慶、光緒兩朝皇帝敕封“龍神”而得名,后改稱黑龍潭。又名玉泉公園。泉水從山麓巖石間涌出,匯集成廣約四萬平方米深潭,水碧如玉,因稱玉泉。四周山清水秀,柳暗花明。依山傍水造型優美的古建筑點綴其間。其流光溢彩,常引人駐足留連。潭水清澈見底,遠處高聳的玉龍雪山倒映其中,美不勝收。
黑龍潭在玉泉公園內,與一般公園一樣古木參天,亭臺樓閣,不同的是,它又是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的所在地。這里保存著納西族東巴教的經書2萬多冊,對東巴文或東巴文化感興趣的游客必會前往。公園后門的五鳳樓內就是集漢藏納西建筑風格為一體的麗江縣博物館,其內收藏著近萬件文物,是了解麗江民族歷史、文化和民俗的首選之地。
龍潭公園介紹作文 游記龍潭公園作文篇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回到我們的旅游車。我們將要游覽的下一個景點是龍潭風景區。龍潭風景區是國家 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柳州市區南部,距市中心僅三公里,規劃面積約 544 公頃。景區以廣西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風物民俗為主要建園內容,融少數民族風情特色與秀美的自然景色為一體。是一個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觀、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亞熱帶巖溶植物景觀為一體的大型風景游覽區。
龍潭公園林木蒼翠、群山環抱、自成屏障,臥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態各異,聳立于一湖(鏡湖)二潭(龍潭、雷潭)四谷地之間。雷山絕壁下涌出一泓清泉在雷、龍二山間匯成“龍潭”古稱“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經地下河與之相潛通。清澈的潭水經“八龍噴雪壩”瀉入鏡湖后蜿蜒如游龍穿園而過,注入園外蓬花山下的溶洞里,消失得無影無蹤。
雷龍二潭水溫如恒(18℃—22℃),每逢隆冬,水汽蒸
騰,煙霧繚繞,故稱雙潭煙雨。雷、龍二山夾水相峙,相傳雷、龍二神在此司掌雷雨,世稱“龍雷勝境”。又因崖壁有明代兵部右侍郎,柳州八賢之一的張羽中的摩崖石刻詩“山下清泉出,林間百發來。寒云如可臥,不必問蓬萊”。“龍潭勝境”仿佛蓬萊仙境。
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州刺史柳宗元曾為民禱雨于此,著有《雷塘禱雨文》傳世。現建有“禱雨文碑亭”、“祭臺”及“雷塘廟”等紀念性建筑,此外尚有張羽中垂釣遺址“張釣臺”。明代名士羅之鼎書齋“側山樓”等名勝古跡及龍山鯉魚嘴貝丘古人類遺址。雷龍二山之外,園內諸峰均具勝名,或擅以形似,或長于傳說:維妙維肖、神形畢至,形成臥虎山“龍潭虎躍”、牧童山“牧童橫笛”,仰獅山“青獅戲珠”、美女峰“美女照鏡”等絕妙佳景。公園在規劃和建設上,別具匠心地以廣西
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風物民俗為主要造圖內容,融少數民族風情特色與秀美的自然景色為一體。
壯鄉、瑤山、苗嶺、侗寨傣村等少數民族風景村寨均依各民族生活習俗建造。或依山傍水、或高踞山崖、或散落在茂林之中,造型別致,建筑精工。民族風情游覽線已初具規模,以“鼓樓”、“龍潭風雨橋”、“木樓民居”和“輕松山房”等建筑組成的侗寨蔚為大觀。靜臥鏡湖之上的“龍潭風雨橋”系仿木鋼筋混凝土廊橋式建筑,以三江程陽風雨橋為藍本設計、建造而成。整座橋亭飛檐,極具特色。傍水而建的九層鼓樓為正四邊形塔樓結構,飛檐重閣、琉璃裝飾、葫蘆頂、端莊肅穆;內設景廊,
盤旋而上,上懸“款鼓”,既體現侗人擊鼓示警聚眾之意,又應合游人登高望遠之心。
蘆笙坪上幾根蘆笙柱拔地而立,各柱彩雕均不雷同,或盤龍繞柱,或牛軛垂懸,或錦雞翹羽,凡臨此境,仿佛笙歌陣陣回蕩山間,舞姿幢幢躍入眼簾,自擅一方之勝。西來鏡湖流水匯淵成藪,湖光山色,美女迫形,桃紅柳綠,草坡起伏,滿目蔥籠。風情線上的“壯鄉”便座落其間,對歌亭,鎮水亭隔水相望,榕樹橋形動人。
干欄式建筑——壯民居緣水修筑,極富水鄉生活情趣。傣村已建有民族餐廳,傣亭等,建筑多以徒坡屋面見長。村內竹籬環繞,綠草如茵、魚尾葵、假檳榔、伊拉克蜜棗等亞熱帶植物和別致的傣式建筑相映成輝,形成一派南國風光。到龍潭公園游覽不僅可以飽覽亞熱帶巖溶地區的奇山秀水,風格各異的少數民族建筑;還可以欣賞民族村寨內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歌舞表演,品嘗別具一格的少數民族菜肴。
景區內的民族歌舞餐廳依山傍水,開展少數民族特色菜肴及風味小吃服務,展演少數民族歌舞服飾.其間穿插敬酒對歌助興、美酒飄香,歌舞傳情,雅俗共賞,其樂融融。
雷塘廟
雷塘廟位于柳州市龍潭風景區內龍山西麓,雷、龍潭之北,此處古稱雷塘。相傳有神龍潛居,能出云氣、作雷雨,唐代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間,曾來此禱雨,著有《雷神禱雨文》,其后邑人依潭建廟,雷塘廟占地面積636.13平方米,廟內建有游泳池,立香爐塔、正殿中央塑有雷、龍二神像,像后彩繪雷電交加,云水翻騰壁畫,兩側有天神、水怪塑像八尊,立柱和門額上懸有柳州文人墨客題書的楹聯 6副、匾 6 塊。廟的西側念古代祈天舊制建有祭臺,祭臺南邊為柳宗元禱雨文碑亭。
龍潭公園介紹作文 游記龍潭公園作文篇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回到我們的旅游車。我們將要游覽的下一個景點是龍潭風景區。
龍潭風景區是國家 aaaa 級旅游景區,位于柳州市區南部,距市中心僅三公里,規劃面積約 544公頃。景區以廣西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風物民俗為主要建園內容,融少數民族風情特色與秀美的自然景色為一體。是一個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觀、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亞熱帶巖溶植物景觀為一體的大型風景游覽區。
龍潭公園林木蒼翠、群山環抱、自成屏障,臥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態各異,聳立于一湖(鏡湖)二潭(龍潭、雷潭)四谷地之間。雷山絕壁下涌出一泓清泉在雷、龍二山間匯成“龍潭”古稱“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經地下河與之相潛通。清澈的潭水經“八龍噴雪壩”瀉入鏡湖后蜿蜒如游龍穿園而過,注入園外蓬花山下的溶洞里,消失得無影無蹤。
雷龍二潭水溫如恒(18℃—22℃),每逢隆冬,水汽蒸騰,煙霧繚繞,故稱雙潭煙雨。雷、龍二山夾水相峙,相傳雷、龍二神在此司掌雷雨,世稱“龍雷勝境”。又因崖壁有明代兵部右侍郎,柳州八賢之一的張羽中的摩崖石刻詩“山下清泉出,林間百發來。寒云如可臥,不必問蓬萊”。“龍潭勝境”仿佛蓬萊仙境。
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州刺史柳宗元曾為民禱雨于此,著有《雷塘禱雨文》傳世。現建有“禱雨文碑亭”、“祭臺”及“雷塘廟”等紀念性建筑,此外尚有張羽中垂釣遺址“張釣臺”。明代名士羅之鼎書齋“側山樓”等名勝古跡及龍山鯉魚嘴貝丘古人類遺址。雷龍二山之外,園內諸峰均具勝名,或擅以形似,或長于傳說:維妙維肖、神形畢至,形成臥虎山“龍潭虎躍”、牧童山“牧童橫笛”,仰獅山“青獅戲珠”、美女峰“美女照鏡”等絕妙佳景。公園在規劃和建設上,別具匠心地以廣西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風物民俗為主要造圖內容,融少數民族風情特色與秀美的自然景色為一體。
壯鄉、瑤山、苗嶺、侗寨傣村等少數民族風景村寨均依各民族生活習俗建造。或依山傍水、或高踞山崖、或散落在茂林之中,造型別致,建筑精工。民族風情游覽線已初具規模,以“鼓樓”、“龍潭風雨橋”、“木樓民居”和“輕松山房”等建筑組成的侗寨蔚為大觀。靜臥鏡湖之上的“龍潭風雨橋”系仿木鋼筋混凝土廊橋式建筑,以三江程陽風雨橋為藍本設計、建造而成。整座橋亭飛檐,極具特色。傍水而建的九層鼓樓為正四邊形塔樓結構,飛檐重閣、琉璃裝飾、葫蘆頂、端莊肅穆;內設景廊,盤旋而上,上懸“款鼓”,既體現侗人擊鼓示警聚眾之意,又應合游人登高望遠之心。
蘆笙坪上幾根蘆笙柱拔地而立,各柱彩雕均不雷同,或盤龍繞柱,或牛軛垂懸,或錦雞翹羽,凡臨此境,仿佛笙歌陣陣回蕩山間,舞姿幢幢躍入眼簾,自擅一方之勝。西來鏡湖流水匯淵成藪,湖光山色,美女迫形,桃紅柳綠,草坡起伏,滿目蔥籠。風情線上的“壯鄉”便座落其間,對歌亭,鎮水亭隔水相望,榕樹橋形動人。
干欄式建筑——壯民居緣水修筑,極富水鄉生活情趣。傣村已建有民族餐廳,傣亭等,建筑多以徒坡屋面見長。村內竹籬環繞,綠草如茵、魚尾葵、假檳榔、伊拉克蜜棗等亞熱帶植物和別致的傣式建筑相映成輝,形成一派南國風光。到龍潭公園游覽不僅可以飽覽亞熱帶巖溶地區的奇山秀水,風格各異的少數民族建筑;還可以欣賞民族村寨內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歌舞表演,品嘗別具一格的少數民族菜肴。
景區內的民族歌舞餐廳依山傍水,開展少數民族特色菜肴及風味小吃服務,展演少數民族歌舞服飾.其間穿插敬酒對歌助興、美酒飄香,歌舞傳情,雅俗共賞,其樂融融。
龍潭公園介紹作文 游記龍潭公園作文篇四
作為龍潭公園最主要景觀的龍潭廣場,中心放置著為紀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而鑄造的標志性建筑春秋大鼎。這尊大鼎,體現的不僅在三晉的包含的“一言九鼎”,誠信經營的特有氣質,更是為這一大型園林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春秋大鼎是以1988年出土于太原市南郊金勝村的春秋時期第一大鼎附耳牛頭螭紋蹄足銅鑊鼎為原形,按比例擴為鼎口直徑6.25米,高5.497米,重20.03噸的大鼎。其在形象及體量上充分反映著龍城太原2520__年的歷史文化及地位,表達了太原在新世紀開拓發展的精神。
配合春秋大鼎而建的龍潭廣場占地8000余平方米,由中心鼎臺、南北漫步道等組成。鼎臺總高2.5米,象征太原古城2520__年的歷史,采用外方內圓設計,取天圓地方之意,其中內圓由年輪記事的方式構成,24條輪輻鑲嵌24塊銅板,分別記載著晉陽城自公元前497年建城以來發生的24個重大歷史事件,也象征著一年有24個節氣。鼎臺分三層,分別上三、六、九步臺階,取步步升高之意,蘊含著太原未來的美好前景。
“湖不在深,有水則靈。”
凝重的春秋大鼎在這大片的黑龍潭湖水映照下,使龍潭公園的氣質更顯得渾然鼎立,剛柔有加。
黑龍潭湖分北湖和南湖兩個部分。這一水域不僅是整個龍潭公園的“心臟”,同時還是太原市城西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的龍潭公園主要景點無論是龍潭廣場、綠洲植物主題景觀區、兒童活動區,還是西門廣場、龍吟島、戲水廊、親水平臺等,無不與這一片水域息息相關,展示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氣息。
綠洲植物主題景觀區位于公園北部,占地三萬平方米,是龍潭北湖區域最大的陸地區域。這一區域三面環水,以植物及地形為造景要素,潺潺小溪為重要景觀特征,區內假山、花架、瀑布、噴泉、景橋、景亭等點綴其間,標準網球場可供比賽、可供健身。舉目遠眺,太原最富代表性的現代建筑盡收眼底,湖光綠樹讓人心曠神怡,從而塑造出一片龍潭生態綠洲。
龍潭公園的園林特色還表現在不同區域的不同植被。
過去,龍潭公園的土質鹽堿化十分嚴重,為公園的植物種植帶來很大的困難。為改變這一狀況,公園在改建工程加強了對土壤鹽堿化的治理,因地制宜,適樹適地,加強對植被的管理、養護、種植。選擇合適的植物品種,從根本上改變了植物品種單調,風景觀賞樹種稀少且生長不良的面貌。
現在公園種植規劃東部景區以大片風景林為主,草坪景觀只在林緣部分點綴應用,景區植被規劃表現為背景林在外圍環境,林蔭帶、色葉林、草坪相互穿插、有機結合的特點。
西部景區以體現景點要求為主,多運用高大的國槐、合歡、柳樹和繁花似錦的花灌木如海棠、牡丹、丁香等寓意詠詩題材植物,既可使景觀富于變化,又可使游人體會到濃郁的文化氛圍。通過植被這一塑造空間的重要元素,創造本區幽閉與開敞強烈對比的空間特色。
經過幾年的發展,龍潭公園園林綠化已經初具規模,綠地面積由改建前的24717.36平方米,擴建到如今的185092.5平方米,植物品種由擴建前的61種增加到120種,植物數量由擴建前的52491株增加到498586株。園區內硬化面積達到了54989平方米,鋪設道路16911平方米。
龍潭公園的規劃建設以“龍·水·生態”為主題,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的結合,突出地域文化內涵同溪水景觀特色的全面融合,形成了龍潭公園獨特而富有變化的“一湖水、一片綠”的生態造園景觀。這種科學發展的理念不僅取得明顯的成效,同時還得到政府和百姓的認可。
龍潭公園介紹作文 游記龍潭公園作文篇五
麗江黑龍潭公園俗稱龍王廟,位于麗江古城北端象山之麓,一大股泉水從象山腳下古栗樹下汩汩而出,晝夜不停,匯成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水潭,泉水清澈如玉,水面開著潔白的海菜花,水底游魚如梭,潭畔花草樹木繁茂,樓臺亭閣點綴其間,風景秀麗。清乾隆2(1737年),建玉泉龍神祠,清嘉慶20xx年(1820xx年)和光緒20xx年(1889年),玉泉兩次被皇帝敕加“龍神”封號,使之成為中國名泉。這里以龍潭倒映十三峰的景點最為著名。有對聯:“龍潭倒映十三峰,潛龍在天,飛龍在地;玉水縱橫半里許,墨玉為體,蒼龍為神”。
麗江黑龍潭,也稱“玉泉公園”,又名“玉水龍潭”、“象山靈泉”,初建于清乾隆年間(公元1737年),乾隆賜題“玉泉龍神”,因此而得名。
麗江黑龍潭位于麗江古城東北角的象山西麓,象山語稱格姆居,距古城兩公里。公園內有近76萬平方米面積的湖面,形狀如一彎新月,湖中心有亭子,亭與湖岸另一側有一珍珠泉出水口。
過去,麗江黑龍潭的出水口為九眼洞,本意為九龍治水,九眼洞上面覆有一水樓,這座水樓是1985年修造下池時移到下池三孔出水口上面重修的。而九眼洞則改造成五孔的石拱橋,即玉帶橋。
龍潭水質清如翠玉,水冬暖夏涼,養人肌膚,每逢嚴冬零下天氣,滿潭飄浮著白霧似的水蒸氣,使人渾身透著一股春天的暖酥氣流。據說喝飲龍潭出水源的泉水,可理療胃病和氣管炎癥。
在大門的正面高懸“玉泉公園”四個字其筆法蒼勁有力,氣韻非凡,為著名畫家吳作人先生所書。門左右兩側各有一個雄壯的石獅子,為蹲踞狀,顯得威武雄健。
進入公園門,沿左側五彩石鋪就的小道緩緩行進,約數百米一外,便可看到一座長10余米的廊橋,即為“鎖翠橋”。橋下有三個小瀑布,翠液飛迸,所以取名“鎖翠”。站在“鎖翠橋”上躺北望去,遠處銀雕玉塑的玉龍雪山懸浮在一片白云之上。近處泉水清澈,玉泉如一面碩大的明鏡,藍天、白云、雪峰、古樹,全都倒映在其中,景色迷人。
公園內建有龍神祠、得月樓、五鳳樓、解脫林、一文亭、五孔橋等一批古樸典雅的建筑,這些古建筑,造型內雅古樸,雕刻和繪畫技法高超,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