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誠信中國傳統美德誠信的傳統美德的句子篇一
誠信是人類美德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在美德的大花園中,誠信的花兒無疑是最奪目美麗的一朵。但近些年來,盜竊、食品安全問題、老人碰瓷、冒充乞丐種種不誠信行為層出不窮,這似乎使誠信的花兒枯萎了。但我相信,誠信之花開在每個人的心頭。
誠信的花,我曾在老人的口中聽到過。
誠信的花,我曾在路邊的攤子看到過。
那日和媽媽去買菜,看到一家豆腐攤前排起了隊,就想看為何生意如此紅火,之后,我得到了答案,一個男子買了塊豆腐,忽然吹起一陣風,豆腐掉在地上,碎成了渣。攤主連忙道歉,要再裝一塊。男子卻表示是自己的錯,再買一塊。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誠信之花還在開放。
誠信的花,我曾親手在地面上拾起過。
曾和同學在班中打鬧,不小心碰壞了三角尺。事后老師追究責任,竟無人出面。我心中很不平靜,是承認錯誤,接受懲罰,還是當不知道。最終,誠信占據上風。課后,我向老師承認了錯誤,老師不僅沒有批評,還表揚我誠信。我相信,誠信的花開在每個人心頭。
誠信是一種美德,像一股涓涓細流,濕潤著每個人的心靈,我希望,誠信之花開在每個人的心田。
誠信中國傳統美德誠信的傳統美德的句子篇二
誠信,就是要誠實守信,對自己,對他人,對集體,都要有責任感。它不僅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是每個人從小講誠信最起碼的標準。
一個人只要講誠信,別人才會贊賞他,尊重他,親近他,在有困難時才會幫助他。否則,人們將不會信任他。
北宋詞人晏殊,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晏殊的誠實品質值得我們學習,他以誠實的珍貴品質取得人們的信任。
俗話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就是說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都難追上,所以我們說話要算數。
早年,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國人涉足。后來,許多日本人到這里觀光旅游,據說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誠信。一天,幾位日本攝影師請當地一位少年代買啤酒,這位少年為之跑了3個多小時。第二天,那個少年又自告奮勇地再替他們買啤酒。這次攝影師們給了他很多錢,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個少年還沒回來。于是,攝影師們議論紛紛,都認為那個少年把錢騙走了。第三天夜里,那個少年卻敲開了攝影師的門。原來,他只購得4瓶啤酒,爾后,他又翻了一座山,趟過一條河才購得另外6瓶,返回時摔壞了3瓶。他哭著拿著碎玻璃片,向攝影師交回零錢,在場的人無不動容。這個故事使許多外國人深受感動。后來,到這兒的游客就越來越多。這就證明了講誠信的重要性。
希望我們每人都講誠信,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人與人之間會更加和諧。
誠信中國傳統美德誠信的傳統美德的句子篇三
2、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4、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6、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7、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8、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9、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10、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13、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4、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15、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6、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7、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18、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耿弇列傳》
1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0、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22、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23、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2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2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26、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27、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28、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2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0、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于謙《無題》
31、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3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33、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題畫·竹石》
3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35、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36、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37、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3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9、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
40、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誠信中國傳統美德誠信的傳統美德的句子篇四
傳統美德的內容可謂博大精深,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歸納起來,可以分為“修身”、“齊家”、“治國”三個方面。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作為一名中國人,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美德,中國的十大傳統美德你知道是什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國十大傳統美德,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這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種濃烈的家庭親情,對家庭的關系,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孝悌之情擴展時“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內皆兄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風尚。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社會生活中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愛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禮、有禮、注重禮義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禮”是中華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辭讓之心,處于對長上,對道德準則的恭敬和對兄弟朋友的辭讓之情。“謙受益、滿招損”這是中國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謙德亦根源于仁德辭讓之心,其集中體現就是在榮譽、利益面前謙讓不爭,以及人際關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體現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氣”,在人際關系中為“和睦”,在價值取向上為“和諧”,而作為一種德性為“中和”,“禮”、“謙”、“和”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美好情操。
“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涵義是誠于己,誠于自己的本性。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如為人的誠實,待人的誠懇,對事業的忠誠。“信”是守信用、講信義、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報”即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些也都是組成中國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國道德質樸性的重要表現。
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是最質樸的情感和品性,她作為一種“千萬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是愛親人愛家的情感升華,由此也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報國、保家衛國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中華民族由于家庭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培育了一種整體主義的精神,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禮”的精神本質上是一種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體秩序對個體的意義,要求個體服從并服務于整體。因而奉公就必須克己,克盡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從整體。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質上是先公后私,個人私利服從社會公利的精神。這種“公”的精神培育是強化對社會、民族的義務感和歷史責任感。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論的傳統,使得中國倫理道德,乃至整個中國文化,都建立在對人性尊嚴的強調與期待上。這種集中體現以律己修身為特征的道德修養學說強調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維護人倫關系和整體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諸己”,“慎獨”就是在自我獨處時要嚴于律己,戒慎恐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修己慎獨的修養傳統培養了中華民族踐履道德的自覺性于主動性,造就了許多具有高尚品質和堅定節操的君子人格。
對義利關系的處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先義后利以義制利是傳統義利觀的基本內容和合理內核,也是中華民族十分重要的傳統美德。以義為人的根本特點和價值取向,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華為“生以載義”,“義以立生”的人生觀,升華為中華民族“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這種道德觀念是鼓舞志士仁人為民族大業義無反顧地獻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輝寫照。
中國人民歷來就以勤儉節約、廉明正直著稱于世。他們以勞動自立自強,形成了熱愛勞動,吃苦耐勞,誠實勤奮的優質品質。“儉以養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對為政者說則主要是廉德。廉既是對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應有的品德,因為無“廉”則不“潔”,無“廉”則不“明”。“廉”的本意是在取舍之間,取道義,舍邪心,嚴格自我約束。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正”是遵循公益和道德。勤儉廉政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人共有的美德。
中國傳統道德崇尚質樸、樸素的精神。中國人在為人處事方面,以“實”為標準,反對虛偽虛妄。在長期的道德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許多以“實”為價值標準的規范和美德。如老實、誠實、求實、踏實、實在等等,形成崇尚實干,反對空談的務實精神和實踐精神。在待人接物上,中華民族一向以寬厚為美,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人際交往中,中國人“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寬厚的道德人格來打動別人,達到任我溝通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寬容大度,寬宏大量,忠厚長者等道德評價,都是中華民族寬厚品德的體現。
這是中華民族在踐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說是在道德意志方面所體現的美德。“勇”有憑力氣的血氣之勇,有憑意志的意氣之勇,理直氣壯、恪守堅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毅”是在艱難困苦中堅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準則方面的毅力。中國人十分重視“力行”的美德。中國文化認為,人格的完善,社會的進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于行。“君子納于言而敏于行”,正是這種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華民族在各種險惡的環境中能夠化險為夷,自強不息,不斷前進。
誠信中國傳統美德誠信的傳統美德的句子篇五
我記得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曾經說過“守信是一項財寶,不應該隨意虛擲。”我們也是一樣,辦不到的事情,不要隨意答應別人;既然答應了,就一定要辦到,不管是同學,朋友或是其他人都一樣。
我記得我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誠信無價》,這篇文章是說:以前有一對夫妻,他們經營這一家小酒館,一天丈夫出去之后,妻子酒中摻了水多賣了元,丈夫回來之后,妻子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妙招”告訴了丈夫,丈夫不但不開心,反而厲聲痛斥。不久之后,小酒館的生意不如以前紅火了,妻子更是一病不起,臨死前,他才明白:原來誠信是無價的,但她卻用元就把它賣掉了。
生活中也是如此,也需要我們信守承諾。
以前,每次和同學一起出去,我總會被同學罵得狗血淋頭,什么“小烏龜,你在生蛋啊?怎么那么慢”之類的話語。那是,我總是會強詞奪理地回答道:“我哪有慢啊?你們說點,我就點準時從我家里出發啊!”這時,他們就會異口同聲地說“我暈!”我想他們應該在心里說道:遲到了還這么強詞奪理。這時,我就會撒嬌地說:“我保證下次不會了。”嘴上這么說,但是到了下次可就不一定了,要是不小心睡過了頭,那就沒辦法了,不是嗎?每每我們有這種想法,這種舉動,才漠視了誠信的重要性,也應此錯失了生活許多美好的東西。
讓我們每個人都信守誠信吧!
誠信中國傳統美德誠信的傳統美德的句子篇六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尚書·大禹謨》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純仁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