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1-11月經濟運行情況分析篇一
1.根據市統計局核定,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66.8億元,增長1.4%,增幅同比回落2.9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8%)6.2個百分點。?
2.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79.2億元,同比下降7.0%,增幅同比回落10.0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5.6%)18.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1.9億元,下降4.9%,增幅同比回落5.6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9%)17.0個百分點。?
3.固定資產投資額達53.1億元,增長10.8%,增幅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3%)6.5個百分點。?
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5億元,增長0.2%,增幅同比回落10.0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9%)8.1個百分點。限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億元,同比下降4.2%,增幅同比回落4.9個百分點。?
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7億元,增長-6.5%,增幅同比回落17.0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5%)11.0個百分點。?
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1元,增長8.1%,同比回落1.7個百分點,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3%)0.2個百分點。?
7.商品房銷售面積854960平方米,下降7.2%,同比回落25.5個百分點,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7%)9.9個百分點。?
8、建筑業產值完成12.2億元,增長9.7%,增幅同比增長13.2個百分點。?
9.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412.98億元,增長12.6%;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10.57億元,增長-4.0%,增速比去年同期低5個百分點。?
10.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019萬美元,比去年減少120萬美元,比全市的1229萬美元低210萬美元。?
11.全縣用電量107120萬千瓦時,增長3.8%,增幅同比回落4.6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7%)6.5個百分點。其中工業用電38033萬千瓦時,增長0.6%,增幅同比回落10.1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6%)6.2個百分點。?
1、從各季度來看,全縣經濟增長實現由負逐漸轉正。?
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的增幅由負漸進轉正,一季度gdp下降10.1%;上半年gdp下降4.6%,較一季度上升5.5個百分點;前三季度gdp增長0.8%,較上半年上升5.4個百分點;全年gdp增長1.4%,較前三季度季度上升0.6個百分點。?
2、從三次產業來看,一產、二產的增加值實現正增長,服務業增加值降幅收窄。?
全年gdp初步核算值為166.8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一產增加值完成60.1億元,同比增長2.8%;二產增加值完成35.4億元,同比增長3.2%;三產增加值完成71.3億元,同比下降0.9%,降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別收窄了7.6、3.5、0.8個百分點。?
3、從各行業來看,支撐gdp增長的主要指標發展不均衡。?
gdp是綜合性指標,gdp的增長需要各行業數據的支撐,拉動gdp增長的指標有: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可比價增長2.7%;建筑業增加值增長10.5%;批發業銷售額現價增長19.6%;零售業銷售額現價增長7.6%;郵政業務總量增長11.7%;電信業務總量增長28.8%;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增長4.8%;保費收入增長6.5%。?
抑制gdp增長的指標有:規上工業增加值負增長4.9%;國家樣本推算規下工業增加值負增長2.0%;住宿業營業額下降17.7%;餐飲業營業額下降3.3%;公路和水路運輸總周轉量分別增長-0.4%和-2.7%;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7.2%;房地產業工資總額不變價增長-0.9%;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現價增長-11.4%;非營利性服務業工資總額現價增長-1.2%。?
農牧業、建筑業、金融業和批發零售業增勢較好,部分經濟指標年內由負轉正,為經濟實現正增長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具體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生產形勢較好?
全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61.3億元,比上年增長2.7%,比前三季度加快0.6個百分點。全年水果產量91.3萬噸,增長16.0%。糧食總產量20.0萬噸,比上年增長-19.7%。蔬菜及食用菌產量137.7萬噸,增長2.2%。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12.51萬噸,其中禽肉產量為5.13萬噸;牛肉產量為0.76萬噸;羊肉產量為0.82萬噸;豬肉產量5.8萬噸,同比增長23.1%。禽蛋產量1.36萬噸,牛奶產量0.18萬噸。生豬生產持續恢復,年末生豬存欄41.75萬頭,比上年末增加12.01萬頭,增長40.4%;其中能繁育母豬存欄5.06萬頭,比去年末增加1.24萬頭,增長32.5%。水產品產量24萬噸,比上年增長2.8%。?
2、工業生產降幅逐漸收窄?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企業逐步復工復產,企業產能逐漸釋放,工業產值和增加值降幅也隨著收窄。2020年規上工業總產值完成79.2億元,同比增長-7.0%,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了13個百分點;比上半年收窄了6.7個百分點;比前三季度收窄了4.8個百分點。增加值完成21.9億元,同比增長-4.9%,降幅比第一季度收窄15.9個百分點;比上半年收窄7.6個百分點;比前三季度收窄6.0個百分點。?
3、建筑業快速增長?
今年以來,住建、統計部門加強協調配合,加快具有資質建筑企業入庫,引導本地建筑企業積極承攬工程,縣域內外市場進一步拓展。全縣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達33家,有經營活動的30家,全年建筑業產值完成12.2億元,同比增長9.7%,比去年-3.5%的增幅增長了13.2個百分點,刷新了近幾年來建筑業一直負增長的記錄。?
4、市場銷售逐步恢復?
2020年,隨著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商貿企業復商復市穩步推進,消費需求逐步釋放,消費市場持續回升向好。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5億元,比上年增長0.2%。批發業銷售額達105.7億元,同比增長19.6%;零售業銷售額完成21.8億元,同比增長7.5%;住宿業營業額完成3.1億元,同比下降17.7%;餐飲業營業額完成2.4億元,同比下降3.3%。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2.4億元,同比增長-4.2%。?
5、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3.1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分領域看,建設項目投資完成7.3億元,同比下降29.0%;房地產開發投資45.7億元,同比增長21.8%。全縣商品房銷售面積854960平方米,比上年增長-7.2%;商品房銷售額44.6億元,下降9.5%。分產業看,第二產業投資下降43.3%,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7.4%。?
6、財政民生支出保障有力,金融信貸保持平穩運行?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7億元,下降6.5%。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4.8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其中涉及民生的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糧油物資儲備等領域的支出分別增長10.3%、12.3%、19.9%、33.6%,均明顯高于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平均水平。?
截至12月末,綏中縣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412.98億元,比年初增加46.06億元,增長12.55%,增速比去年同期低6.83個百分點,增量比去年同期少增13.51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10.57億元,比年初減少8.83億元,增長-4.0%,增速比去年同期低5個百分點,增量比去年同期少增10.97億元。?
7、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
2020年全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比上年上漲3.1%,漲幅比上年上漲了0.7個百分點。其中食品煙酒價格比上年上漲6.8%,醫療保健價格上漲3.1%,其他用品和服務價格上漲1.6%,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上漲1.9%;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2.7%,居住價格上漲2.4%,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下降0.2%,衣著價格上漲0.2%。12月份,全縣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3%,環比上漲1.2%。商品零售價格比去年上漲1.7%;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比去年上漲7.7%。?
8、農民收入平穩增長?
2020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1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工資性收入5394元,同比增長0.2%;經營性凈收入7167元,同比增長15.0%;財產性凈收入291元,同比增長22.3%;轉移性凈收入2119元,同比增長6.3%。全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684元,比上年增長3.2%。?
總體來看,全縣經濟社會正常秩序已基本恢復,呈現持續回暖態勢。但國外疫情和國際貿易摩擦導致部分出口企業訂單不足,并進而影響國內產業鏈,需求不足成為制約發展的主要瓶頸。反映在工業、服務業、投資等領域,發展仍存在一些不確定性,需要密切關注。?
1、工業行業負增長面仍然較大?
2020年我縣工業企業生產雖然持續回升,降幅逐漸收窄,但目前仍處于負增長趨勢,產值增長-7.0%,負增長面還較大。東戴河新區的部分企業受出口訂單減少的影響,產值負增長8.4%,比全縣降幅平均水平又擴大了1.4個百分點。?
2、建設項目投資仍明顯不足?
從投資渠道來看,房地產開發項目投資仍是我縣固定資產投資的主力軍,占全部固定投資的86.2%;建設項目投資7.3億元,同比增長-29.0%,僅占全部固定投資的13.8%。可見我縣建設項目投資明顯不足,投資增長主要依靠地產項目拉動,建設項目進展滯后,缺乏建設項目支撐,尤其是大項目拉動。?
3、服務業企業增幅下滑,營業額下降?
2020年服務業增幅仍在下滑,增加值負增長0.9%。目前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居民在外服務消費相較以往有所減少,影響服務業部分企業恢復正常經營水平,尤其對住宿業和餐飲業影響較大。住宿和餐飲企業雖復商復市,但婚宴、喜宴、會議等大規模消費銳減,且控制人員聚集,多以周邊少量客源為主,客流量減少導致營業額下降。全年住宿業營業額下降17.7%,;餐飲業營業額下降3.3%。?
1-11月經濟運行情況分析篇二
2020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形勢特別是新冠疫情的嚴重沖擊,巴彥淖爾市委、政府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貫徹落實國家、自治區各項決策部署,科學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著力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主要經濟指標逐季回升,恢復態勢持續穩固,第一產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增速由負轉正,總體經濟基本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
根據盟市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874.0億元,同比下降1.5%。從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12.2%,上半年同比下降8.3%,前三季度同比下降5.0%。全年增速較一季度收窄10.7個百分點,快于全區收窄幅度4.7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21.5億元,同比增長3.8%,較一季度提升23.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256.6億元,同比下降5.7%,較一季度收窄9.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395.9億元,同比下降1.3%,較一季度收窄7.4個百分點。
農牧業穩步向好。我市立足綠色農牧業資源優勢,以“天賦河套”區域品牌為引領,全力建設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服務輸出基地為目標,不斷推動現代農牧業發展,農牧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顯現。2020年,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快于全區平均增速2.1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1.0個百分點,是唯一正向拉動產業。全市糧食面積540.3萬畝,同比增加1.6萬畝,增長0.3%;糧食產量55.2億斤,同比增加2.4億斤,增長4.5%,連續三年保持在50億斤以上,糧食單產511.2公斤/畝,較上年增加21.2公斤/畝,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規上工業降幅持續收窄。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不利局面,我市深入落實各項助企紓困政策措施,堅持因企施策、一企一策,幫助解決原料、運輸、用工等要素保障,工業經濟發展逐月向好,降幅持續收窄。2020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6.6%,較一季度收窄11.2個百分點。25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9個行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增長面36.0%,較一季度提升20個百分點;47種主要工業產品中,19種同比增加,增長面達40.4%,較一季度提升4.8個百分點。重點監控的30種工業品價格同比平均增長11.4%。其中,23種產品價格同比增長或持平;7種產品價格同比下降。
服務業復蘇加快。受疫情影響,全市服務業增加值一季度同比下降8.7%,上半年同比下降7.1%,前三季度同比下降4.3%,全年下降1.3%,降幅呈逐季收窄態勢。規上服務業發展穩步向好。2020年,規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6.8億元,同比增長13.8%,增速較一季度提升28.5個百分點。分行業看,16個規上服務業行業大類中,10個行業營業收入增速較前三季度有所提升;裝卸搬運和倉儲業、郵政業、電信業、物業管理業、商務服務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社會工作業7個行業實現正增長,行業增長面43.8%。
有效投資進一步擴大。立足產業布局和發展定位,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和延伸鏈條,加強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6%,快于全區投資增速4.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50.9%,拉動投資增長5.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同比增長4.8%,拉動投資增長2.5個百分點。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全市涉農項目投資同比增長160.7%,占投資比重較上年提升10.2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7.2%,快于投資增速4.6個百分點,占投資比重較上年提升0.1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101.9%,快于投資增速99.3個百分點,占投資比重較上年提升1.0個百分點。民間投資活力增強。全年完成投資額同比增長2.3%,較1~11月份提升8.4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比重的57.1%。
消費市場活躍度增強。積極應對疫情對消費品市場的嚴重沖擊,制定落實發放消費券、發展地攤經濟、夜間經濟等一系列鼓勵消費的政策措施,消費品市場逐月回暖。2020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下降8.7%,較一季度收窄14.5個百分點。限額以上商品零售所涉及的18類商品中,飲料、煙酒、書報雜志、中西藥品、通訊器材5類商品呈正增長,10類商品好于前三季度。汽車、石油兩大類消費加快恢復,合計實現零售額同比下降26.2%,較1~11月份收窄2.8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逐季回升。2020年,全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26元,同比增長3.7%,快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速5.2個百分點。從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5.1%,上半年同比增長2.0%,前三季度同比增長3.5%。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57元,同比增長3.1%,較前三季度提升0.1個百分點;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84元,同比增長8.5%,較前三季度提升2.5個百分點。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5.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9年的1.7縮小至1.6,收入差距繼續縮小。
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穩步回升。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6.9億元,同比增長2.2%,較一季度提升39.5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40.7億元,同比下降4.3%;非稅收入16.2億元,同比增長23.2%。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06.1億元,同比增長0.2%,較一季度提升8.0個百分點。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推動減稅降費和刺激消費政策的實施,市場主體活力增強、效益提高。2020年,253戶規上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74戶,較1~11月份減少6戶;營業收入較1~11月份收窄1.9個百分點;產銷率101.2%,同比提升4.1個百分點。25個工業行業中,有12個行業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增長面達48.0%,高于全區平均水平3.8個百分點。從事批發和零售業的市場主體銷售額降幅分別較前三季度收窄2.0個和0.1個百分點;從事住宿和餐飲業的市場主體營業額降幅分別較前三季度收窄8.6個和8.5個百分點。
我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構建以綠色產業為基礎、新興產業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斷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綠色高質量發展步伐不斷加快。2020年,全市第三產業占gdp比重較上年提升0.8個百分點。規上工業中,制造業增加值占比達到40.9%,較上年提升0.9個百分點,降幅高于規上工業0.7個百分點;電力熱力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占比達到29.4%,較上年提升3.0個百分點,快于規上工業增幅10.9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企業58戶,較上年增加15戶,實現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24.7%,同比提升10.7個百分點,同比增長2.0%,快于規上工業增速8.6個百分點;新能源發電增加值同比增長11.2%,快于規上工業增速17.8個百分點,占電力行業比重達40.3%。服務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增幅分別高于服務業增速19.6個、27.5個和1.2個百分點。
1-11月經濟運行情況分析篇三
今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加之“8.12”暴洪災害,全區經濟又一次遭遇重創,但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區各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
講話
和指示精神,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全區經濟穩定恢復、持續向好。??????根據地區生產總值下算一級核算結果,2020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7.27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22.61億元,同比增長0.9%;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3.49億元,同比下降7.3%;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01.17億元,同比增長4.5%。
(一)農業生產保持穩定。今年上半年氣候條件非常適宜農作物生長,蔬菜種植面積有所擴大,花椒、核桃豐產、油橄欖逢小年減產,但農業生產總體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到三季度由于受“8.12”暴洪災害影響,農作物受災嚴重,全區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完成22.61億元,同比增長0.9%。
1.農作物生長面積保持穩定。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92.62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6.08萬畝,在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中夏糧面積19.44萬畝,與去年持平。
2.畜牧養殖持續萎縮。今年由于受疫情影響,生豬存欄10.37萬頭,能繁母豬1.06萬頭,生豬出欄11.81萬頭,略高于上年同期,豬、牛、羊肉價格持續高位運行,養殖效益凸顯。
(二)工業生產降幅收窄。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5.52億元,同比下降4.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53億元,同比下降2.3%。
1.從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重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7.1%。
2.從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1%;制造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0.0%。
3.從產品產量來看:中成藥2295噸,同比下降14%;發電量111222.08萬千瓦時,同比下降6.77%;商品混凝土67.74萬立方米,同比增長23%;水泥產量100.25萬噸,同比下降8.9%。
(三)建筑業生產持續低迷。全年建筑業增加值完成7.97億元,同比下降9.2%。
(四)固定資產投資動力不足。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3.52億元,同比下降9.14%。
從投資分類看:1.項目投資完成26.3億元,同比下降33.63%;其中:500-5000萬元項目完成投資3.45億元,同比下降75.31%,5000萬及以上項目完成投資22.85億元,同比下降10.88%。2.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7.22億元,同比增長108.29%。
(五)消費市場增長乏力。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7.28億元,同比下降5.0%。
1、按所屬地看:城鎮實現零售額45.43億元,同比下降16.0%;鄉村實現零售額21.85億元,同比下降2.9%。
2、按銷售行業分:批發業實現零售額為30.31億元,同比增長4.9%;零售、住宿和餐飲業分別實現零售額為32.6億元、0.69億元和3.68億元,分別同比下降11.4%、12%和15.3%。
(六)財政收支呈現一降一升。全年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3.27億元,同比下降0.54%。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56億元,同比下降2.1%。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6.35億元,同比增長15.8%。
(七)金融信貸增勢強勁。全年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334.1億元,同比增長12.5%,其中:年末住戶存款余額183.48億元,同比增長17.8%;年末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264.86億元,同比增長0.39%。
(八)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8677元,同比增長5.2%;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8761元,同比增長8.4%。
(一)工業企業運行不容樂觀。1、從產品產量上來看:2020年全區14戶工業企業中6戶發電企業的發電量為111222.08萬度,同去年119293.32萬度相比下降6.77%,下降的主要原因是“8.12”暴洪泥石流災害導致6戶企業發電機組不同程度受到影響,停產時間最長的是大元水電站,第一臺機組于12月7日才開始發電,第二臺機組于12月29日才開始發電,第三臺機組還在維修中;水泥產量為100.25萬噸,同去年110.04萬噸相比下降8.9%,主要原因是疫情及“8.12”暴洪泥石流災害導致企業停產近40天。
2、從工業企業電力消費來看: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電力消費為9234.77萬度,同2019年10232.24萬度相比下降9.75%,工業用電量持續負增長印證全區工業經濟低位運行的現狀。
3、從產銷銜接看: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為95.7%,同比降低0.5個百分點。庫存中產成品為0.73億元,同去年的0.54億元相比增長34.9%,去庫存壓力依然存在。
4、從效益指標來看:營業收入10.69億元,同去年10.94億元相比下降2.3%;營業成本6.88億元,同去年6.75億元相比增長1.9%;稅金總額為0.68億元,同去年0.53億元相比增長29.2%,其中應交增值稅0.55億元,同去年0.44億元相比增長26.6%;利潤總額1.35億元,同去年1.71億元相比下降20.7%;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64.33元,同去年61.67相比,增加2.66元;營業收入利潤率12.66%,同去年的15.6相比下降了2.94個百分點。
(二)建筑業發展形勢嚴峻。由于本年度固定資產投資中的項目投資同比下降33.36%,而建筑業增加值包括:1.勞動者報酬;2.營業盈余;3.稅金;4.固定資產折舊。今年有11戶注冊于本地的建筑業企業,根據相關政策,企業應在注冊地上繳稅金,但這11戶企業合計于外地共上交稅金383萬元,導致建筑業增加值同比下滑嚴重。
(三)消費增長動力不足。全年限額以上法人單位石油零售實現14.31億元,同比下降25.6%。石油在限上零售額中占73.1%,石油銷量的減少制約了全區消費品零售額的持續增長。主要原因是:一是從固定資產投資情況看,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6.8%,其中:武都區同比下降9.1%,項目投資下降導致石油消費需求下降;二是成品油價格經過價格窗口的幾次調整,與去年相比仍低于去年同期。三是受“8.12”暴洪災害影響,全市(注:按報表制度規定,武都區統計中石油隴南公司石油銷售和零售)范圍內中石油44家加油站部分受損較重,到年底才恢復營運,對全區石油消費影響較大。四是年初受疫情影響,各地限制人員外出及流動,加上高速公路免費通行分流了油品消費,雖然從5月開始全面恢復正常營業,但還是無法恢復到疫情前同期正常水平。
2、住宿和餐飲業增速下降明顯。受疫情防控的要求,今年住宿和餐飲業影響最大,隨著疫情的好轉,雖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消費的措施,部分企業還是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營業水平。今年第一季度住宿和餐飲業分別同比下降34.2%和45.4%,到全年住宿和餐飲業分別同比下降12%和15.3%,降幅有所收窄,但與去年相比,營業額仍處于下降趨勢,導致了全區消費品市場降幅較大。
總的來看,2020年全區經濟穩定恢復、企穩向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明顯。但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新的一年,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1-11月經濟運行情況分析篇四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發展造成嚴重沖擊,在接踵而至的不利因素影響下,利通區經濟首次出現逆位增長。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經濟運行穩定恢復,就業民生保障有力,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好于預期。
初步核算,2020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65億元,總量突破200億元大關邁上新臺階。按不變價計算,gdp同比增長3.9%,累計增速從一季度-2.7%負位開局,到上半年的轉正增長2.5%、前三季度持續回升增長3.3%,全年圓滿收官于3.9%,增長曲線平滑上行,經濟發展韌性充分彰顯。
從產業發展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4.51億元,同比增長3.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9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7.72億元,同比增長6.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2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1.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98.42億元,同比增長1.9%,比一季度回升3.4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1.0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的結構調整為12.2:38.7:49.1。超出預期的總量增速,配合結構性改善,全區經濟恢復性增長態勢延續,已基本回歸新冠肺炎疫情前的運轉常態。
面對疫情對產業鏈供應鏈帶來的震蕩,穩增長與調結構形成“雙雙受阻”的嚴峻局面,全區上下始終保持高度戰略定力,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優勢明顯擴大,主要領域回升步履強勁有力。
(一)從生產領域看
奶產業領跑農業經濟發展。2020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1.2億元,同比增長3.9%,增速較上年同期提升0.5個百分點;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6.1億元,同比增長3.6%,增速與上年同期持平。一是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增長。在“一穩兩減”的產業發展帶動下,2020年全區糧食種植面積25.5萬畝,比上年增加1.45萬畝,增長6%;綜合畝產595公斤,比上年增加7.0公斤,增長1.2%;糧食總產量15.1萬噸,比上年增加1.03萬噸,增長7.3%。二是奶產業強勁支撐。在“規模養殖、種養結合、草畜一體化”的戰略推動下,畜牧業發展生機蓬勃,奶牛養殖效益基本穩定。全年,全區共有80家(含孫家灘38家,五里坡四期新增4家)奶牛養殖場,奶牛存欄16.8萬頭,同比增長16.7%;鮮奶產量69.9萬噸,同比增長15%。奶產業實現產值25.7億元,同比增長16.7%,占牧業產值的77.8%,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0.2%,拉動農業經濟增長2.3個百分點。
工業內生動力加速釋放。隨著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原材料價格(工業品出廠價格)ppi逐月提升,12月份環比上漲2.4%,環比價格連續八個月上漲,企業經營狀況不斷改善,工業生產持續加快。全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60.2億元,同比增長5.6%,相比1-9月增速加快1.8個百分點,分別拉動第二產業、gdp增長4.4、1.7個百分點,拉動力相比前三季度均加強0.8個百分點。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比1-9月加快1.8個百分點。一是輕工業拉動力強勁。全年全區規上輕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4%,拉動規上工業增長2.2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的比重達65.5%,始終處于主導地位。二是重點行業拉動增勢明顯。截止12月,本年三大拉動型行業食品制造業、煙草制品業和電氣機械、器材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2.2%、6.0%和62.2%,對規上工業經濟貢獻率分別達到48.9%、16.0%和76.2%,分別拉動增長2.2、0.7和3.4個百分點。三是電力生產穩步增長。電力生產企業積極組織復工復產,特別是在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和年末多輪寒潮天氣等因素疊加影響的情況下,不斷加大電力供應力度,有效保障了民生和重點需求。全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電力消費22.3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環比增長1.8個百分點,較三季度增長3.0個百分點,較一季度增長1.4個百分點。
服務業承壓前行穩步復蘇。作為受疫情影響沖擊最嚴重的領域,服務業內需轉移性增量恢復接近正常化,主要經濟指標降幅持續收窄,現代服務業發展活力不斷釋放。截止12月末,市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381.5億元,同比增長10.4%;各項貸款余額306.4億元,同比增長6.8%;其中中長期貸款169.0億元,同比增長5.1%,貸款余額自3月份負位增長以來,逐月回升,貨幣流通速率加快折射出企業經營活力和信心不斷增強。全年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3.9億元,同比增長3.6%,拉動服務業增長0.5個百分點,拉動力比前三季度加強0.3個百分點。交通運輸業實現增加值7.1億元,同比增長7.5%,比前三季度加快1.7個百分點,拉動服務業增長0.6個百分點,與金融業成為推動服務業回升的主要動力。
(二)從需求領域看
項目投資快速推進成效顯著。始終做好“調轉增融”四篇文章,聚焦重點產業,狠抓項目工作責任落實,穩投資成效持續顯現。全年全區實施項目87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53個百分點,比1-11月提高6.4個百分點。增速比自治區(4%)高13.5個百分點,比吳忠市(16.1%)高1.4個百分點,分別位居自治區第4位、川區第1位、市轄區第1位。一是種植業投資穩步增長。全區入庫種植業項目10個,全年投資同比增長27%;二是基礎設施投資持續上揚。全年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22.3%,占全區投資比重的10.8%,占比較上年同期增加0.5個百分點。三是民間投資拉動力強勁。全年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9.7%。占全區投資比重達84.6%,占比較上年同期擴大12.2個百分點,拉動整體投資增長33.8個百分點。
消費結構持續升級。隨著擴大內需戰略以及各項促進消費政策顯效發力,市場銷售逐季改善,商業模式
創新
發展,線上線下共同發力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全年全區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4億元,同比下降7.6%,降幅環比1-9月收窄2.0個百分點,消費復蘇態勢逐季穩固。一是鄉村市場恢復好于城鎮。全年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0.4%,降幅相比一季度明顯收窄15.9個百分點,回升幅度相比城鎮消費(9.3個百分點)高出6.6個百分點。二是民生類消費接續增長。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商品增長態勢明顯好轉,隨著企業復工復產回歸正軌,餐飲消費需求加快增長,糧油食品類、飲料類、煙酒類產品,分別增長3.5%、4.2%、1.5%。三是重點商品零售額降幅收窄。全區18類商品零售類值中,14類產品與三季度相比降幅均有不同程度收窄,其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金銀珠寶類,體育、娛樂用品類降幅收窄均超過10個百分點。? ? ? ??房地產經濟逆勢攀升。固定資產投資峰值出現穩定支撐房地產市場保持活躍。從房地產投資看,全年全區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3.5%,降幅環比1-11月收窄5.4個百分點。從商品房銷售看,全年房地產商品房銷售面積75.0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5.9%,環比加快10.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顯著提高32.5個百分點。其中商品住宅房銷售面積69.1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2.7%,環比加快10.0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額40.38億元,同比增長30%,環比加快7.1個百分點;商品房住宅銷售額37.84億元,同比增長31.5%,環比加快7.5個百分點。從配套產業看,全區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完成產值40.8億元,同比增長9.4%,比上年同期加快26.7個百分點,帶動建筑業實現增加值18.1億元,同比增長8.5%,增速與1-9月持平,分別拉動第二產業、gdp增長1.9、0.7個百分點,拉動力環比分別加強1.0、0.5個百分點。
疫情沖擊下催生一系列保企業保民生政策落地實施,在推動全區經濟運行的穩步回升的同時也帶動了財政收入、企業利潤、居民收入等三大效益的持續好轉。
(一)企業效益接連回升。截止11月底,全區規上工業企業完成營業收入212.3億元,同比增長8.1%,增速較1-10月加快1.5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質和電氣機械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7.3%、19.2和70.3%。全區規上工業企業共投入營業成本172.5億元,同比增長9.5%,增速比1-10月加快1.6個百分點;投入四項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和財務費用)共計16.9億元,同比增長2.0%,增速比1-10月提高0.9個百分點。但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1.04元,比1-10月增加0.03元;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費用7.94元,比1-10月減少0.02元。
(二)保障力度持續擴大。全區積極推動“六穩”、“六保”各項任務落實落地,社會民生持續改善。一是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2376萬元,同比下降3.0%;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6776萬元,同比增長16.8%。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0057萬元,同比增長28.9%;教育支出50219萬元,同比增長320.4%,衛生健康支出18009萬元,同比增長98%,在財政收支壓力持續增大的情況下,繼續加大了對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二是居民收入增長跑贏gdp。全年全區居民收入實現兩個跑贏,即全體居民收入增速明顯跑贏gdp增速,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明顯跑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64元,同比增長6.4%,增速高于gdp增速2.5個百分點。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12元,同比增長7.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77元,同比增長5.2%,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2.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94,收入差距持續縮小。三是物價漲幅溫和可控。據調查隊反饋數據現實,全年吳忠市居民消費價格(cpi)總水平同比上漲1.4%,漲幅較1-11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持平。12月當月cpi同比上漲0.6%,環比上漲1.0%。非食品類價格持平,與食品類高漲幅形成分化。其中,因車險綜合改革政策出臺,各保險公司調整車輛第三者責任險基礎保費,2020年車輛保險價格同比下降10.9%。疫情影響出行人數減少,各景區下調門票價格,同比下降4.8%。經營成本增加,影響服務價格變化。受物價上漲、員工工資上調及設施投入增加的共同影響,小學初中教育價格同比上漲17.6%,學前教育價格同比上漲1.2%;物價上漲助推衣著加工和衣著洗滌保養價格同比上漲5.4%和6.1%;受機票、景點門票價格下降影響,旅行社收費價格同比下降3.7%。供需發生變化,影響服務價格變化。受疫情影響外來人口減少,租房需求減少,私房房租和自有住房房租價格同比分別下降3.2%和3.9%;由于疫情暴發,殃及出行人次,飛機票價格同比下降16.5%。
(一)新產業新動能持續增長。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制造業、乳品產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9.3%、13.7%、15.3%,三大產業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增強,尤其乳品產業處于領跑地位,日收鮮奶5000噸以上,鮮奶消化量達80%以上,目前鮮奶價格4.1元/公斤,同比上漲0.2元/公斤,漲幅5.1%;環比上漲0.3元/公斤,漲幅7.9%。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0%,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2.6個百分點。全區綜合能源消費量102.2萬噸標準煤,同比增長3.1%,同比下降17.6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增長4.5%,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4%,同比下降10.1個百分點,能源消費逐步回升,結構持續優化,能耗強度繼續下降。
(二)現代化進程步伐進一步加快。落實自治區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1100萬元,實施西麒麟科技研發中心、黃河精品觀光帶等項目27個,牛家坊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萬達金街、光耀美食街等特色商圈輻射帶動效應不斷增強。開展首屆電商美食節等促銷活動25場次,帶動消費1.12億元,“多彩利通·美味之城”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全力打造醫養研學游于一體的健康產業園,引進陳氏康復醫院等企業6家,創建為自治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積極開展“兩曬一促”文旅推介活動,新增3a級景區2家、三星級農家樂3家,石佛寺村成功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全年接待游客161萬人次、旅游收入5800萬元,分別增長15.1%、25%。
總體來看,當前全區經濟循環基本暢通,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繼續保持全自治區中等靠前位置。但是也要看到,宏觀環境依然復雜嚴峻,疫情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不小,經濟仍處在恢復進程中,2021年各項指標穩增長仍面臨較多困難和挑戰。
(一)畜牧業養殖成本增加,生產規模擴大化受限。養殖行業持續升溫為玉米市場提供大量需求,致使玉米價格漲幅較為明顯,與此相應的飼料類作物價格接連走高。據調查隊資料顯示,2020年飼料玉米價格上漲30%;豆粕上漲12.5%,青貯上漲30%,農戶養殖成本增加,中小型養殖戶受自身經濟基礎薄弱的限制,生產規模擴大面臨較大阻礙。同時家禽市場整體發展態勢較差,養殖戶養殖熱情有所下降,部分資金短缺、經驗較少的養殖戶風險和壓力增大,部分大中型養殖戶縮小養殖規模,減少雞苗購進量,部分小型家禽養殖戶退出養殖市場,致使雞的存出欄均逐步縮減。2020年,家禽存欄20.1萬只,同比下降74.8%,其中蛋雞存欄10.8萬只,同比下降22.3%;家禽出欄131.9萬只,同比下降31.1%;禽肉產量2629噸,同比下降32.1%;禽蛋產量1098噸,同比下降66.1%。價格仍處于弱勢地位。
(二)工業增長掣肘因素較多,行業發展差異化明顯。一是停減產問題加劇。截止12月底,全區規上工業企業中,停產企業8家,減產企業55家,包括6家停產企業,共減產值18.9億元,比1-11月持續增加0.7億元。二是企業規模偏小、項目進展偏慢。骨干大企業偏少,從規模企業中看,產值過億元企業28家,占比31.13%,過10億元4家,過20億元2家,50億元以上的企業1家。新入規企業普遍偏小,缺少有力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新生動力。
(三)部分領域投資力度薄弱,投資結構亟待優化。受疫情影響,市場需求整體偏弱,企業擴投資意愿下降、重點項目建設步入中后期等影響,制造業在庫項目投資規模及數量均大幅減少,全區制造業在庫項目30個,1-12月完成投資11.1億元,同比下降48.2%。致使我區投資增長主要依靠種、養殖業及新能源產業拉動,后續發展潛力不足。同時,各產業園區未能充分發揮平臺承載作用,集聚效應有所下降,投資萎靡不振。全年金積工業園區完成投資12.2億元,同比下降36.8%;毛紡織產業園完成投資0.12億元,同比下降90%;健康產業園完成投資0.63億元。園區受經濟大環境影響較為嚴重,新引進的項目大幅減少,投資呈現快速下滑態勢,對全區投資下拉作用明顯。
(四)消費回補不及預期,持續回升壓力較大。一是石油及制品類商品零售額降幅擴大。全年石油制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下降9.8%,降幅比1-9月擴大0.2個百分點。下拉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個百分點。二是住宿餐飲業復蘇緩慢。受疫情影響旅游業增長漸緩,導致住宿業提振乏力。縱觀全區,除紅寶賓館外其他大中型賓館無接待大型會議能力,內、外需求均拉動有限。全年全區住宿和餐飲業完成零售額21.1億元,同比下降4.7%,實現增加值3.6億元,同比下降2.7%,降幅比1-9月擴大3.3個百分點,下拉第三產業增長0.1個百分點。
2021年,站在“十四五”規劃的新起點上,經濟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要繼續深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牢牢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堅定信心,保持定力,著力暢通經濟循環,筑牢民生保障基礎,為2021年開好局打下堅實基礎。
(一)深入推進轉型升級,夯實工業發展基礎
一是穩大扶小幫企業,促雙循環抓機遇。一是穩住骨干企業為重點。對骨干大企業繼續實行處級領導聯系制,積極為企業排憂解難。對中小企業,要有關部門牽頭,加強經濟運行監控,建立企業問題臺賬,及時通報有關部門協調解決困難與問題。擴大內需外需促生產。要圍繞企業發展,落實各項惠企政策,協助企業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幫助擴大市場份額,如食品加工行業等,支持與鼓勵企業產品擴大本土銷售。二是謀
創新
促大發展,抓項目促見成效。企業的發展壯大,需要自我創新,才能在市場立于不敗之地。發改、工信等部門可組織企業聽講座、參展會,赴高院校和發達地區學經驗,學先進企業管理模式、發展經驗、經營理念,開發新產品。鼓勵與支持企業通過技術改造,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加快傳統工業和互聯網技術融合,提高產能,擴大經濟效益。要加快項目建成投產。有關部門要積極做好在建工業項目的前期服務工作,明確專人跟蹤項目,主動協調項目建設有關事宜,督促企業加快項目建設進度,促進項目早投產早見效。積極搶抓政策機遇,持續擴大有效投資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投資是關鍵。一是要對接融入全自治區“內循環”。要認真分析研究利通區在全自治區經濟循環中的定位,充分發展奶產業、裝備制造業、紡織業等方面發展優勢,將食品加工、現代紡織業等優勢產業深度融入產業鏈中,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爭取主動、把握先機。二是要搶抓政策機遇,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要對接中央、自治區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化危為機,搶抓機遇,圍繞新基建、鄉村振興建設等加快布局一批基礎設施尤其是“兩新一重”項目,著力擴大有效投資。三是要突出發展重點,持續激活民間投資活力。要繼續加大工業技改、高新技術等產業項目的引進落地,優化投資結構;要鼓勵、支持、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和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民生領域,激活民間投資活力,全力推動民間投資和政府投資優勢互補,共同促進。
(三)深入探索三新經濟,不斷釋放消費潛力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消費是基礎。一是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持續高度關注、著手解決醫療、教育、養老、社保等方面的民生難題,讓居民愿消費、敢消費,全面激發消費市場活力。二是要推動線上消費本土化。要密切關注疫情對市場供求的影響,搶抓線上經濟發展新機遇,以區塊鏈經濟、互聯網經濟、電商經濟等新消費業態的快速發展釋放“雙循環”的內需潛力,要最大限度減稅減費減租,降低商貿企業經營成本,為線上線下消費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三是要加快推進現代物流體系建設。鼓勵新百聯超、人人樂超市等實體店開展末端配送服務,重點培育“網上菜店”、“生鮮電子商務”、無接觸配送等新業態,提高消費和生產、倉儲、銷售業態的互動循環效率。四是要激活農村消費潛力。要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加大農業投入,做好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文章,真正激發農村消費市場活力。
(四)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要于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一是要切實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當前我區研發投入強度仍然偏低,要從政府財政投入、鼓勵支持企業投入、引導金融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等途徑著手,切實提高研發投入力度。二是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圍繞裝備制造、現代紡織、綠色食品加工等產業,實施戰略性新興企業增量體質工程,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三是要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鼓勵企業加強自主創新,持續實施結構改革、綠色改造、智能改造、技術改造“四大改造”行動,重點加快西麒麟生物科技研發中心、中環高科新能源環保等工業項目建設,力爭r&d投入增速突破1.08%大關。
1-11月經濟運行情況分析篇五
2020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全市上下認真貫徹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市委“一抓三突破”工作部署,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經濟運行穩定恢復。但由于我市經濟結構不優、傳統產業主導、創新能力不強、缺乏龍頭帶動等問題依然突出,全年經濟在波動中下行。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0年全市gdp實現429.5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下降0.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3.54億元,同比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122.23億元,同比下降5.3%,第三產業增加值213.80億元,同比增長1.5%。
2020年,全市經濟運行的特點突出表現為“總體穩定恢復、波動中趨緩”。
經濟運行緩慢恢復,但基礎不牢固。2020年,一至三季度gdp累計增速分別為-6.5%、-0.7%、0.5%,全年gdp下降0.9%,較前三季度回落1.4個百分點,經濟增速波動中下行,經濟穩步增長的基礎仍不牢固。gdp增速下降主要是由于建筑業產值及商品房銷售面積四季度基數尾翹導致全年增速大幅下滑。2020年,全市資質以上建筑業總產值同比下降46.1%,若按零增長測算,下拉gdp增速2.3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52.7%,若按零增長測算,下拉gdp增速0.3個百分點。
農業穩產保供得到保障,涉水產業發展壯大。2020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180.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5%。一是糧食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總產25.05億斤,比去年同期增長2.3%。其中,夏糧總產16.69億斤,增長0.4%,秋糧總產8.36億斤,增長6.1%。二是生豬生產持續較快恢復。為保障全市生豬生產供應,市里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在用地、證件辦理、上市等方面支持重點企業擴大生豬生產。初步預計,全年生豬存欄、能繁殖母豬存欄比上年末分別增長18.3%、11%。三是大力發展涉水產業。我市充分利用南水北調6億方水資源優勢,發展稻魚混養、稻蝦混養、魚蝦精養等生產模式,助推涉水產業發展,實現農業增產增效。
工業生產持續恢復,經營效益逐步改善。去年底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工業生產遭受重大挫折,但隨著減稅降費、減租降息、電費補貼等利好政策的實施,全市工業生產逐步回暖,5月底以來實現逆勢正增長,表現好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年底受環保限產的影響,增速有所放緩,2020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在多項復工復產利好政策的實施下,企業經營效益出現好轉,盈利能力增強。分行業看,汽車零部件及配件營業利潤同比下降1.4%,低于收入降幅21.2個百分點,其中凱達汽車受益于政策利好,利潤增長27%。農副產品加工利潤增長13.2%,高于收入增速3.2個百分點。紡織服裝業利潤扭虧為盈。
投資增速大幅回落,工業投資增長乏力。2020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5.8%,較去年同期回落21.1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同比下降40.3%。2020年投資增速放緩,主要是受疫情影響,投資前景不明朗,市場需求疲軟,以及大氣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等諸多因素影響,使投資者信心不足導致項目少、規模小且進展緩慢。2020年,全市新開工項目僅81個,較上年同期減少32個。新開工項目中,
計劃
總投資超億元的僅27個,超5億元的僅7個。居民收入穩步提高,消費市場逐步好轉。初步預計,2020年全市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23121元,同比增長4.8%,高出全市gdp增速5.7個百分點。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年消費市場各月較去年同期均呈下降趨勢,但降幅逐月收窄。2020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94.7億元,同比下降1.6%。
物價及就業形勢基本穩定,保持在目標可控區間。2020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7%,處于3%的可控目標內。據人社部門統計,全市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4246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38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以內,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財政收支增幅平穩,稅收占比提高。2020年,全市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8.8億元,同比增長4.3%。其中,全部稅收收入完成12.5億元,同比增長5.3%。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為66.7%,較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4.8億元,同比增長3.2%。
金融存貸較快增長,存貸比略有下滑。止2020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97.2億元,同比增長15.6%,較年初增加67.2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99.8億元,同比增長15.5%,較年初增加53.6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83.3億元,同比增長10.1%,較年初增加25.9億元。存貸比為57.0%,較去年同期降低2.8個百分點。
總的來看,2020年全市經濟運行穩定恢復,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同時應看到,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市產業結構不優,工業基礎薄弱的問題猶存,經濟穩步復蘇的基礎尚不牢固。下一步,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河南省、南陽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鞏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