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寫總結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教學反思總結上學期 大班教學反思總結簡短篇一
《綱要》指出:“即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塑料袋是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在風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就會隨風而飛。《飛翔的塑料袋》就是結合我們現在進行的主題《我想飛》而組織的一個健康活動。主要目標是讓孩子們探索塑料袋的不同玩法,嘗試拋高和投遠的動作,體驗玩塑料袋的樂趣。
一、激發興趣,引出課題。
小朋友,你們知道什么東西會飛嗎?
點評分析:這是活動導入部分,為的是激發幼兒對“飛”的興趣,引出后面的課題。
二、出示塑料袋,探索各種各種不同的玩法。
1、 塑料袋可以怎么玩?
2、 幼兒自由玩塑料袋,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3、 集中講述玩法。
點評分析:在自由探索部分,孩子們的玩法比較單一,拋高和投擲的動作經引導才想到。
三、嘗試拋高。
1、 討論:怎樣拋的高。幼兒自由嘗試。
2、 請一個幼兒與老師比賽拋高,引導幼兒發現折疊打結后拋的高
3、 幼兒嘗試練習。
點評分析:因為下雨在室內上的緣故,拋高受到環境限制,孩子們稍稍用力,塑料袋就碰到了天花板。盡管如此,孩子們仍舊玩的很開心。
四、嘗試投遠。
1、 塑料袋除了可以往上拋,還可以怎么玩?
2、 幼兒自由探索嘗試,請個別幼兒示范投擲動作。
3、 集中討論,為什么他投的遠呢?
4、 幼兒模仿練習,再進行投遠比賽。
分析:這個環節是在拋高的基礎上練習投擲。先自由探索嘗試,再找出如何投遠的技巧,再練習,最后進行比賽。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最后的競賽環節讓活動達到了高潮。
五、放松整理,結束活動。
教學反思:由于下雨,這個健康活動由戶外改成了室內。場地雖有所限制,但孩子們的興趣卻絲毫不減。雖然在競賽環節有點欠缺(孩子們一度有點小興奮,沒聽清楚游戲規則,或許也是我交代的不夠清楚,而導致第一次競賽有點混亂。)但從孩子們開心的笑臉可以看出,這次活動的目標已達到。。“老師,今天玩的真開心!”這是課后孩子們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大班教學反思總結上學期 大班教學反思總結簡短篇二
隨著孩子的年齡成長,它們升入大班后對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方面的發展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在自身的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結合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將九月份的主題活動定為《我長大了》。根據年級課題《大班主題活動和區域活動的有機融合》,所以在區域活中我們老師有意的將主題滲入區域中。
首先在本月區域活動開始前,結合主題《我長大了》,準備了一節及教學設計《小寶長大了》,通過這次活動讓孩子了解長大后的小寶和之前的樣子有什么不一樣,說明小寶長大之后變得越來越有禮貌了,懂的關心家人和朋友,對待老師和小朋友都很友好。這樣讓孩子在心理上認識到成長的快樂。在區域活動中,對孩子的指導也有了一定的方向感。比如在圖書區會給孩子提供一些關于禮儀、成長的書籍《吉尼長大了》、《能干的我》等,讓孩子在書中學習一些成長的故事。接下來在美工區,給孩子們提供刮畫用具、畫紙等美術用品,讓孩子用不同的形式展現出長大后的自己,孩子們的作品構思奇妙沒布局較為合理,也能將自己的作品和主題進行有效的融合。
在觀察的過程中,孩子對自己畫面的布局也能夠表達清楚,畫面內容的主體性更加明確,每個人的畫面內容都不一樣,豐富而且思路很獨特,但都沒有脫離主題。其次在活動本身的特殊性,孩子能夠通過動手創作將自己的成長的地方表現出來,能干的自己幫助家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孩子則在畫上畫出自己長大以后最想做的事情,孩子對成長的定義不僅僅只是自己個子長高了,變得更有禮貌了,還在于對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想法,同一件事情孩子們給出的答案多種多樣,這也和孩子的生活經驗以及認知是分不開。
再者,主題性的區域活動對于教師在平時教學工作中也有很多方面的好處,很多活動課可以在區域中進行,大大減少老師的工作量,而且使教學工作變得很有條理性,孩子們在活動中提高了規則意識,懂得規則的重要性;和同伴的溝通也多了,沒有更多的時間做別的事情,班級常規也越來越好,孩子的各方面提升也比較快。
主題性的活動和區域的結合,區域活動有了規整的目的性,變得更清晰,孩子們的活動熱情也很高,效果非常明顯。
大班教學反思總結上學期 大班教學反思總結簡短篇三
本周我執教了一個語言活動《新奇的世界》,此活動是主題《亮眼看世界》中的一個語言活動。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通過老師的引導,仔細地觀察圖片,能大膽地通過自己的想象,生動而富有情節的講述故事的內容。在以后的觀察類活動中,我們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繼續以新奇的眼光去認識的一切,在熟悉的場景中發現新奇之處。以新奇的眼光進行觀察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有意識地轉換角度,借助小老鼠的視覺來感知、體驗;二是靜心寂慮,調動各種感覺貫注于觀察對象。本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是引導幼兒凝神想象,并描述自己想象的情景。對于能力弱或難以安靜想象的幼兒,就讓他們根據老師講述中的一個細節進行描述。
整堂課進行的還算比較順利,基本上實現了預定的計劃。但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最明顯的問題是時間太長。整個活動從頭到尾一共上了差不多有40分鐘的時間,在活動中,我發現在最后的一個環節,幼兒已經坐不住了。所以在時間的把握上還需要不斷的努力。此外,在活動內容的設置上也要充分考慮到時間問題,合理地安排活動內容。
第二,圖片的呈現方式不當。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有很多時候是需要借助圖片的,而圖片的呈現也是有技巧的。我知道了圖片的呈現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種是先出示圖片,讓幼兒先觀察圖片,教師再進行講述,以此來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第二種是教師先進行描述,讓幼兒產生想象,之后教師再出示圖片。第三種是教師先出示最后一幅圖片(如果有多幅圖片),讓幼兒產生某種疑惑,激發他們的興趣,進而展開前面的內容。還有一種是將所有的圖片同時展示出來,但在每幅圖片上蓋上一張紙,教師每講述一幅就掀開一張,這樣做會讓幼兒有一種新鮮感。圖片呈現的方式所謂是五花八門,除了以上幾種,可能還有其他不同的方式,無論是那種方式都要有條不紊、不浪費時間。教師只有采用適當的呈現方式,才能充分發揮圖片的作用。而我在上課時,由于圖片比較大,而且一共有四幅,所以當我講完第一幅后直接把后面的幾幅覆蓋在上面了。這樣的呈現方式是不當的。指導老師建議,如果圖片實在放不下,不如在第一幅講述完之后把它拿下來再放第二幅。
三、觀察圖片是引導還不到位。在出示掛圖引導幼兒講述時,不必拘泥于故事原作,而應該以幼兒的想象為主,結合掛圖的畫面進行描述。
“看”是天性,如何去“看”,深遠地影響著一個人的發展。在諸多感覺中,尤為重要的是視覺,因為視覺能夠非常直接、非常明了地認識事物,察覺事物之間的差別。每上一堂課都會發現很多不同的問題,我相信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磨練,一定能夠有所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