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普通人抗擊疫情的心得體會篇一
正如基辛格所說過的:“我認為中國最大的幸運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全民參與、全民配合有效的抑制了疾病的擴散,但眾志成城共同抗疫時也傳出了許多令人氣憤的謠言,而我們應該以理性健康的態度去生活
學習科學知識,客觀看待現象。在隔離期間網絡上出現了許多的對心冠病的“治療方法”但仔細來看那些內容根本是無稽之談。如“淡鹽水漱口”“板藍根治肺炎”等一系列的方法,他們多借醫療人士之口,打有“救命”“急轉”等字樣,稍加思考就能發現這些所謂的“特效藥”無非是清熱去肺的藥品。因此對于紛亂嘈雜的信息,我們應該合理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判斷。
理智看待問題,合理判斷虛實。在白衣戰士還在病房戰斗時,在終南山院士還在不眠不休的工作時,網絡上突然出現了關于“鐘院士感染”“尸體堆積如山”的消息,這些內容的瘋傳在網絡上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甚至有不少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對這類消息深信不疑,進而產生恐慌的情緒,對抗疫的決心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甚至讓有些人失去了對醫療的信任。但我們要理智的認清真相,不信不傳不詆毀,這是當代青年應有的態度。
樹立信心,堅持抗疫。在眾多紛雜的內容中,最讓人心疼的是那些極端主義者和分裂主義者。這些信息有的指責政府工作不力,有的質疑中央失職,甚至有人將災難說成陰謀,以此挑起民族間的矛盾。對于這種極為不負責任、充滿戾氣言論,我們應當做的是堅決抵制,絕不動搖。對醫護工作者有信心,對一線的科研人員有信心。正如渡航所說的“真正重要的東西肉眼是看不到的”無法直接看到的信心就是抗擊疫情的利刃。
每每看到這種謠言無不感到心寒,疫情當前醫護工作者情愿出征,愛國企業家新設生產線支援生產,海外僑胞輸送物資......他們哪一個不是一腔熱血、哪一個不是奉獻犧牲。只要我們保持理性客觀態度,積極有序的生活工作,不信謠、不傳謠,溫暖的春天將很快到來。
普通人抗擊疫情的心得體會篇二
20__年的日歷已然翻到了二月,春色鬧上了枝頭,春意飛上了云霄;但這個春天卻又是靜悄悄的,少了聚會的喧鬧,華夏大地只回響著同一個聲音:“武漢,加油!”
當前,全國的疫情防控已經入白熱化階段,很快就將迎來一個決定性的“拐點”,也是局勢徹底翻轉的重要節點。控制人口流動,避免交叉傳染和輸入性傳染是當前防控的當務之急,所以全國各地在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減少居民外出,減少病毒通過人體傳播的概率。作為一名年輕黨員,我也被派駐到了一線體溫監測點上執勤,親歷了前線抗“疫”的點點滴滴。相比起湖北千鈞一發的治療工作,在我們這個沒有發現確診病例的小縣城,在一個個基層工作者的話語間,我發現了疫情中和“普通人”有關的感人瞬間。
“同齡人”和我一起站崗,疫情中的短暫調劑。因為我是單位中的年輕人,為了照顧年齡更大的同志,所以經常讓我值守凌晨的班次。自打從學校畢業后就很少熬過通宵,從一開始接受這個時段的工作確實還有些不太適應,想打瞌睡的時候就和一同值守的公安同志、醫護同志談天說地。我深深地記得有一位年紀比我還小的執勤民警,說起日夜顛倒的值班讓他老婆抱怨不少的事情,“本來大年30晚上值完班才剛回到家,想著能多陪陪老婆兩天,沒想到這個疫情來的太突然了。她現在不能外出來看我,我也很少回去,其實心里覺得怪虧欠她的”。我也記得,另外一個護士小哥說起他的醫生同學在前線救人的故事,“在過道就睡著了,不能脫隔離服,一是沒工夫脫,二是物資確實太緊張了。也就剛剛夢見周公吧,又要起來收治病人了。”我們也趁著半夜車少說一說年輕人關注的事,聊一聊疫情結束后要怎么放松一下,大家七嘴八舌,原本被防控工作制造的疲憊一掃而空。
在剛邁入20__年的那幾天里,大家都說“第一批90后已經30歲了”。三十而立,而我的同齡人們也確實在這次疫情中徹底長大了,他們成為了活躍在防控一線的重要力量,也正是有了這樣一群年輕的干部沖在一線,學著像長輩一樣挑起社會的責任,我們的防控大網才能越織越密。
“過路人”和我交流體驗,疫情里的世間冷暖。夜里執勤,最常見的便是長途運輸的過境貨車了,因為時效要求和限行法規的限制,貨車司機經常會開上通宵。外籍車輛在盤問和檢查好相關證件后還會進行登記。我記得有一位從陜西出發路過縣城的貨車司機說:“哎呀,這個病毒可惡著嘞,我們一路過來檢查體溫麻煩,你們執勤也麻煩。”我回答說:“都是為了大家的安全,特殊時期還請理解。”大哥不好意思笑了。還有一位云南的司機說疫情爆發,各地物流單子少了很多,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了。我安慰他說:“會好的,再堅持一下,國家已經開始行動了,我們很快就能過上正常生活!”我還在白天去過村口的勸返點執勤,面對村里趕集的人潮,只能是苦口婆心地勸導大家盡量少出門聚集。有一個路過卡點的婆婆曾問我:“你們天天守在這兒是不是獎金很高啊。”我回答婆婆說:“我們沒有獎金,如果大家能配合我們少出門、不聚集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褒獎。”市場的寒冬終將過去,熱熱鬧鬧的日子也終將回來。
在遠離感染中心的基層,老百姓的生活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波及。黨和政府正出臺一系列幫扶和救助措施,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有序開展復工復產,并給予寒冬中的企業更多的幫助,相信春天已經到來!
“家里人”和我噓寒問暖,疫情里的滴滴溫情。“晚上執勤要多穿點。”“口罩一定要戴嚴實,在外面吃飯要仔細洗手。”每次出門工作家里人的叮囑總是縈繞在我的耳邊,一字一句的背后又何嘗不是厚重的牽掛。自大年初二得到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以來,一直沒能好好地陪陪家人,哪怕一天。當下防控形勢嚴峻,人手緊缺,家人對我的工作總是支持的,也盡量在鼓勵我“趁著年輕多到前線去磨練磨練!”作為一線防控的黨員干部,我時常和他們交流在鄉鎮上防控工作的點點滴滴;另一方面,我也教導他們要按照黨和政府的要求減少出門,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個人防護。
家人永遠是我們堅強的后盾,但危難當前作為黨員干部就有責任做到“一家不圓萬家圓”,為人民群眾站好崗、服好務。更要以身作則,管好家人,嚴格踐行黨和政府的要求,早日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
還有很多的“普通人”也曾給我留下過很深的印象:向我們豎起大拇指的過路司機,向執勤點送來慰問品的村民、愛心企業,還有積極加入聯防隊伍的志愿者們。“普通人”沒有真正和病毒面對面的抗爭,但卻在廣闊的基層堅守崗位,不斷織密聯防聯控的大網。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赴北京疫情防控一線調研指導時要求:“廣泛發動和依靠群眾,同心同德、眾志成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一個普通人的堅守可以保衛腳下的方寸土地,每一個普通人都參與到聯防聯控中來,終究會打贏這場艱難的戰役。
普通人抗擊疫情的心得體會篇三
今年的春節似乎來的不太尋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襲來,讓閉門居家成為了“禮尚往來”。在這不同尋常的日子里,一群黨員干部堅定“逆行”,風雨兼程奮斗在疫情防控一線,他們治療救助、隔離監測、卡點輪值、宣傳動員……沒有一個冬天可以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面對疫情,黨員干部要厚植五份情懷,播撒星光,匯聚戰勝疫情的希望之火。
濃厚一份初心使命——哪來什么歲月靜好,旗幟鮮明負重前行。突發的疫情已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聽之任之,歲月靜好就只是未能實現的愿景。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未有絲毫改變。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疫情嚴峻的形勢,黨員干部要濃厚一份初心使然、使命使然的情懷,自覺肩負起共克時艱之重,以義無反顧、沖鋒在前、迎難而上的奮斗姿態,做到任務繁重有黨員干部引領、工作薄弱有黨員干部支撐。
歷練一份坦然從容——哪來什么三頭六臂,躬身一線善作善成。從病毒手里搶人,不僅是在和時間賽跑,更是在和防疫一線紛繁復雜的情況斗智斗勇。身處一線的黨員干部并沒有三頭六臂,卻要同時救治眾多確診病例,監護疑似隔離人員,排查數量龐大的人群……面對疫情嚴峻的形勢,黨員干部不僅要盡力而為只爭朝夕,更要從中深入總結思考,不斷探尋治病的良藥,不斷發現工作的規律,不斷找到破題的良方,讓自己能夠更加從容應對工作壓力和各類突發狀況。
堅定一份求真求是——哪來什么吶喊聲援,力戒四風踏石留印。打開手機搜索疫情,滿屏一線黨員干部擔當奉獻的正能量報道激蕩心靈。然而,有時也會出現“上級報表應接不暇”“口頭吶喊接連不斷”等批評聲音。一線工作需要的是實打實的行動,一線人員需要的是實打實的保障。面對疫情嚴峻的形勢,黨員干部萬不能“造盆景”“造成績”“造聲勢”,要把精力聚焦到防疫工作當中,用部署落實的“干貨”作為最亮成績,用物資保障的“干貨”作為最好聲援。
詮釋一份示范引領——哪來什么我行我素,亮明身份踐行承諾。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潛伏期長、傳染性高等特點,各地紛紛出臺“娛樂場所關停”“小區封閉式管理”等禁令。黨員干部的一言一行對群眾有著極強的引導作用,號召動員、群起效仿,就能“聯心隔病”、戰勝疫情。面對疫情嚴峻的形勢,黨員干部要主動亮明身份、慎獨慎初慎微,無論在何時何地,嚴格按照防疫工作各項要求,率先承諾、對表踐行,帶頭做到不各行其是、不聚會宴請、不信謠傳謠。
守好一份生命敬畏——哪來什么金剛不壞,保證健康接續奮斗。在防疫一線工作中,黨員干部極可能遇到被動感染的“大危險”、知而不報的“大隱患”、尋而無果的“大阻礙”、群眾不解的“煩”等挑戰。任重責艱,切不可讓“倒在工作一線”的悲劇重演。面對疫情嚴峻的形勢,黨員干部要提高警惕,在工作中選準戴對口罩,勤洗手、多消毒,確保基礎防護。注重勞逸結合,工作之余,豐富一些防疫知識,多喝水、早休息,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狀態攻堅克難。
普通人抗擊疫情的心得體會篇四
“壓力再大、困難再多,我們也要堅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這是近日從各地戰疫一線傳來最多的聲音。短短一個多月,我們目睹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強大傳播力。病毒無情,人有情;疫情難控,“良藥”能除。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全力以赴,14億中國人用責任和擔當筑起了疫情防控“堤壩”。從群眾到黨員干部,從物資保障到科研攻關,充分彰顯了強大的“中國力量”。而這強大的“中國力量”,正是最有效的抗疫“良藥”。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無論中國人身在何處,我們都有著同樣炙熱的“中國心”,這是14億中國人民與生俱來的愛國之心。自疫情戰火從湖北武漢“點燃”,全國人民立即形成“一盤棋”大格局,齊心協力、英勇奮戰。除夕之夜,各地人力物力馳援武漢;緊急關頭,黨員干部勇赴一線、挺身而出;面對病毒,醫護人員日夜奮戰、竭心盡力。正因每個人都播種了一顆“中國心”,才能做到臨危不懼,激發如此戰斗力。愛國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也是“同舟共濟,共渡難關”。我們傳承了同樣的中國血脈,自然孕育出同樣的愛國情懷,正是來自各方濃濃的愛國情懷,讓我們面對疫情挑戰時,更有信心,更有勇氣,更有力量。
“我是黨員,我先上。”“我是軍人,名字就不說了。”國家有難,不分你我,他們有著共同的身份,那就是“中國人”!在抗疫戰場上,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能堅守崗位,也能“角色扮演”;我們能抗擊病毒,也能“守好陣地”。近日,許許多多“美麗”的身影出現在戰疫一線。你看,醫院里不僅有醫護人員,還有“理發師”“臨時媽媽”;基層村、社區不僅有領導干部,還有“專職司機”“送菜員”;二線“戰場”不僅有宅家防疫的群眾,還有“網課主播”“心理醫生”。病毒雖來勢洶洶,但“中國人”無處不在,只要我們有一分“熱”發一縷“光”,敢擔當,能作為,以“星星之火”積聚“中國力量”,定能戰勝病毒,迎接曙光。
與生俱來的“中國心”為我們“充電蓄能”,萬眾一心的“中國人”盡己所能,并肩作戰。若是要將同心竭力的“中國力量”煉制成抗疫“良藥”,還需添加“中國智慧”,發揮制度優勢,彰顯“中國之治”。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啟動后,各地阻擊疫情決策速度快、動員規模廣、依法落實嚴,不斷匯聚全民戰疫的強大力量。據悉,近日建立了“一省包一市”責任制,由16個省一一對口支援武漢以外湖北各地市疫情防控工作,充分體現了我國面臨突發事件因時制宜的制度優勢。與此同時,在關鍵時期,還需凝聚治理合力。做到防護與救治“內外同心”,鼓勵與監管“齊頭并進”。一方面,一線“戰士”全力救助,二線防護也需“士氣滿滿”,通過居家辦公、網課學習充實生活,通過室內運動、視屏“聚會”優化心態;另一方面,既要利用互聯網普及科學防治措施,鼓勵正能量發聲,也要加強日常監管,嚴厲打擊線上線下違法犯罪行為。
病毒肆虐,舉國抗擊。這是一場“點燃”全國人民愛國之心的戰役,也是一場激發中國智慧、彰顯“中國之治”的戰役。只要我們團結奮戰、同舟共濟,凝聚最強大的“中國力量”,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普通人抗擊疫情的心得體會篇五
大疫面前,暫時無法回到家鄉的武漢人該如何安身?長沙伸出了溫暖的手,給出了“不拋棄,不放棄”的妥善安置方案:對湖北來長沙人員,在排查無發熱、咳嗽等疑似癥狀后,各區縣市給予適當幫助,統一征用酒店,統一進行醫學觀察和隔離。
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執行嚴格的防疫措施,來自疫源地的武漢同胞、湖北同胞正承受著之前難以想象的壓力,歷經漂泊輾轉,身心俱疲。他們也是疫情的受害者,不是“罪人”,公眾不應該也沒必要“談鄂色變”。
科學防疫不是冷漠、歧視和以鄰為壑的借口。目前,很多出門在外又暫時無法回鄉的湖北人成為了“漂泊的湖北人”,給他們安排符合防疫標準的集中安置場所,體現的是人性的溫度,也是對疫情控制負責任的態度。
要警惕,不能把群防群控概念偷換成極端狹隘的“地方主義”。
我們的共同敵人是病毒,不是具體哪個地方的人;我們戰勝疫情的武器是科學和團結,而不是自亂陣腳。
從最功利的角度來說,也應該給來自疫源地的民眾安排適當的住宿、飲食,方便集中管理、集中隔離,否則,只會把他們逼到躲避防疫措施的路上去,造成更大的社會風險。
目前,長沙市已經公布了對疫源地人員開放的定點服務場所,拿出了妥善的解決方案。上海也在落實對重點人員隔離醫學觀察,其中集中隔離了1098人(截至1月27日)。防疫大戰才開始不久,集中安排疫源地人員的食宿,應該成為各地政府防疫措施中的標配。這是各地政府必須履行的責任,也是防疫系統工作的應有之義。按科學的防疫原理,進行統一登記、統一隔離,這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社會恐慌,也是城市應有的溫度。
沒有一個冬天是不可逾越的,我們相信,大地回春,隔離結束,疫情消散就在不遠的明天。